泰伯篇第八
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注释】
▲泰伯:吴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dǎn]父,古公亶父生有三子:老大泰伯,老二仲雍,老三季历。因季历的儿子姬昌(周文王)自小聪慧过人,才华出众,古公亶父想传位给老三季历及其子姬昌,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让至当时的荆蛮之地。太伯与仲雍同避荆蛮后,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当地土著居民认为太伯有德义,追随归附太伯的有千余家,并拥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尊称他为吴太伯,自号“句[gōu]吴”。太伯死后由其弟仲雍继位。(详见《史记·吴太伯世家》)
▲至德:德之至极之称。
▲三以天下让:再三辞让。张居正《四书直解》:“三让是固让”。
▲民无得而称焉:百姓只知道泰伯逃避荆蛮,却不知道泰伯让位之贤,因此得不到百姓的称赞。朱熹《论语集注》:“无得而称,其逊隐微,无迹可见也。”
【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至高无上的人了。他再三辞让王位,(因让位隐晦)得不到百姓的称赞。”
【学而思】
参读:
《里仁篇》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公冶长篇》5.26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先进篇》11.20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张居正《四书直解》:“夫以天下让,其让大矣。三以天下让,其让诚矣。而又隐晦其迹,使民无得而称,是能曲全于父子兄弟之间,而绝无一毫为名之累,其德岂非至极而不可加者乎?”然要之太王之欲立贤子圣孙,为其道足以济天下,非有爱憎利欲之私也,是以泰伯去之不为狷,王季受之不为贪。亲终不赴,毁伤肢体不为不孝。盖处君臣父子之变,而不失手中庸,此所以为至德也。夫子叹息而赞美之,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