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蔷薇与鱼
人生就像是口香糖,无论什么口味的,嚼着嚼着都是甜的。
最近几年自媒体的发展,红了很多人。
一篇文章,破10w+,成名,吸粉无数。
一时间,粉丝效应好像成了一个十分普遍的词语,一旦成为某公众号的忠实粉丝,似乎,作者说的所有观点都是对的。
也好像作者就像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说出了自己所有想说却没说出来的话。
真的是每一个自媒体人都有参透世间万物的超能力,还是作为读者的你,对别人自圆其说的观点全都不假思索的信奉?突然间,作者信手拈来的观点,仿佛变成了自己的思想,深入骨髓,一脸虔诚。好像我关注了一个大神级别的人物,自己也拥有了大智慧。
比如前段时间,一位网络红人写了一篇文章关于摩拜创始人胡维维年纪轻轻套现15亿的文章——《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一时间,各大粉丝纷纷留言,作者的观点非常扎心,好像说出了多少人积攒了多少年的思想,转发热评。
这篇文章火了。
就在这篇文章发表不久,知名作者——韩寒却说“他已经不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
又有一批人,纷纷点赞。
其实你仔细分析这两种观点,每个方面好像说的都有理有据,似乎都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作者也分别举了恰如其分的例子,再一次肯定自己的观点。
再比如,《外卖毁了我们下一代》和《外卖毁不了我们下一代》;“感谢贫穷”,“贫穷不值得感谢”...等等类似的反向思考问题的文章非常多。
如果说,一件事情拧来拧去,它能够衍生出很多种价值观,我们管不了倡导这种价值观的人,但是作为读者的你,一定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不假思索的信奉和膜拜都显得无知,因为只要思考,就不会百分百虔诚。
转发量多的文章,阅读量多的文章,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
所谓乌合之众,多数人蜂拥而上的, 只是最初几个人坚定的信仰。
来来回回,好像去游泳池游泳,太凉的水和太热的水,不同的温度,下去的瞬间都觉得不舒服,但是浸泡的久了,也就全都适应了。
没人再说凉、也没人再嫌热。
尤其一些心理建设并不完全的人,更容易随着主流价值观跑来跑去。
我一直认为,任何观点,你想要反驳,总能找出反驳它的理由;你想要赞同,也会有无数的论据赞同。
无论是心理专家,深谙读者心理的自媒体人,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思考方式不同,一定会各自有各自所信奉倡导的理念。
而他们所信奉的东西,对于其他人来讲并不一定全是对的。更何况有的人写的,并不是自己想写的,而是别人想看的。
我们时常用自己的眼光批评别人,其实站在另一个角度看,不过都是自圆其说而已。
只有对于那些内心极其强大的人,他们才不会把除却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的思想奉为至高无上的观点,然后终其一生按照这个标准活着。
容易极度狂热的喜好某一观点、某一人物的人,往往是内心不够成熟,太容易盲目的跟风,或者就是真的无知。
因为相信,会轻而易举的把自己交付给这一思想,一旦哪天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后悔莫及。
所以,我们需要眼界、见识,才会辩证的看问题,多个角度分析,不偏激,从而给自己取舍的余地。
从小到大,我也会给自己树立各个阶段的榜样,但是榜样并不是膜拜,榜样是用来超越的,当你达到他的高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也不过如此嘛。
小学的时候我很羡慕爸爸朋友家的一个女儿,她长得特别清秀、皮肤白皙,大眼睛双眼皮,关键是学习特别好。听爸爸讲,她几乎年年拿奖学金。
当时,什么还不懂的我,好像就在心里树立了一个榜样,那个时候我就以她为标准,争取成为像她那样优秀的人。
等我真正到了也拿到奖学金的时候,我发现,好像有些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
后来她考入了一所211大学,大学当了党支部书记,还谈了个男朋友。一贯优秀的她在学校的招聘中,本可以去深圳,去腾讯总部工作,但因为听了家人的话回到了天津,守着男朋友和家人,大学毕业就结了婚,过上了安安稳稳的日子。
当时听说她可以去深圳,去腾讯总部工作的时候,我非常羡慕,多好的城市和就业前景。
然而再听说她放弃了这样的工作机会,回到天津按她爸爸的安排去了一个普通的公司时,我也说不出自己是什么心情,就觉得这么多年,我的榜样,她本可以有更广阔的天地。
聪明,漂亮,上进,独立,自信,这些属于新时代女性的所有标签好像一直沉淀在我心里。
我并不是说女生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不好,只不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想过的人生,也只是我曾经的榜样没有满足我心里的榜样。
而现在的自己似乎已经超越了预想中榜样的模样,这个过程的思考才是值得我自己信奉的。
你看,榜样也并不需要完全顶礼膜拜。当你不断超越一个又一个榜样的时候,其实你收获最大的是自己的成长。
“我从来对明星没什么感觉,一是因为现在太多人轻易给自己贴上“巨星”的标签,“大师”的title;另一是我认为,即便是神父也有人性的弱点,只不过他们的虚弱藏在他们的光环之后。”
很多偶像,最后若是因能力有限或德不配位而轰然倒下。那他们曾经的这些粉丝们,是不是就显得略有无知了呢?
“承认局限和弱点并不妨碍我们发现一个人的魅力,但又不需要过分放大。越长大,对偶像的诉求越少,越懂得欣赏安于平凡的不凡之人。”
任何事情,都要有度,可以欣赏,但过分留恋实在显得略有滑稽。尤其对那些自己本就不十分熟悉的领域,恰当好处就好。
据说知识分三种: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以及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对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那么到底该相信谁呢?亲历过此事的人,可听,但又不可全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人就是这么说的。
但没经历过此事的人,好像我们更不愿意听。比如说,你要是个穷人,说钱的作用是有限的,人们或许就不信你,以为你是嫉妒。
我认为,现代的节奏太快,经验不但要从自身的经历中取得,还要从研究过此事的专家那里获得。无论哪一观点,信奉谁,经过自己的思考过后再去相信,总是好的。
心理学上有一种“认知冲突”理论,就是说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困惑的状态。
这些令人困惑的情境就是在提醒我们,没有什么观点会是一个放之四海且贯通古今的标准。每个人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因地制宜的选择这些观点。
“不要让某种集体的意志或情感蒙蔽了自我,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