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幸福的勇气》一书中,阿德勒心理学将“尊重”视为一切人际关系的入口,是构建横向关系的基础,也是鼓励的根源,是个体心理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尊重,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尊重老师、尊重领导”的内涵不同,不是指有礼貌、敬畏或者憧憬、崇拜等类似的情感,而是如其所是地看待一个人。
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
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尊重,就是不要试图改变或者操控眼前的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
对于尊重,我理解其内涵有三点:
1、尊重是看见,愿意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看到真实的那个人,并试着去设身处地地了解他进而理解他。
2、尊重是接纳,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不冒然评判对方,理解他独特的个性、现实情况。
3、尊重是信赖,要努力去发现那个人本身的价值,并且进一步帮助其成长,相信他发展的可能性。
“在企图操控和矫正他人的态度中根本没有丝毫尊重。”
这句话给我很大触动。
我发现,家人之间反而是最不容易做到尊重彼此的,我们对朋友、同事、陌生人,因为有一定距离反而更容易做到尊重界限、不操控和矫正他人。但在朝夕相处的亲人之间,离得太近纠缠得太紧,反而很难做到尊重,很多时候是以“我这都是为你好”的名义在操控或矫正对方。
当老公经常在人多嘈杂的地方朝你发脾气时,你是不是能够用心去听去观察,进而觉察到他的烦躁易激惹很受环境的影响?看见这一点,你就可以有意识地避开这样的环境。
当你对孩子放学回家后做事磨磨唧唧半天也没做完作业发火时,可否拉开一点距离观察孩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或许你会发现上了一天学太累了的确需要放松,或许你会发现在孩子的磨磨唧唧中有很多创造性的体现。在接纳他的独特性后再去引导,语气态度方式方法都会不同。
当对方犯错或做得不符合你期待时,你还会不会信赖他?比如老爸买回菜来,经验丰富的老妈一眼就看出来不新鲜不够称明显买亏了,老妈是把他奚落一顿以后坚决自己买,还是相信他可以不断提升买菜技能然后耐心教他怎么买?能不能对他这次主动去买菜的行为进行肯定?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做到尊重,经常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说教指责、威逼利诱,希望别人按照自己想的去做。
尊重对方,对方才能更加接纳自己,并找回自立的勇气。对自己亦是如此,尊重自己,接纳真实的自己,才能有勇气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