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落地,各地多措并举落实“双减”要求。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了解学情、完善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作业何以成为负担?学校、家长该如何配合,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小小作业何以成了大的问题?
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切实避免机械、无效训练,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教师要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不给家长布置作业等,被称为“作业十条”。
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学情的重要手段,不能“假以人手”让家长、助教代批,必须由任课教师亲自批改。同时,要提高作业质量,减少重复、机械、枯燥的作业,学校要将作业作为课题,研究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业。
中国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铁安用量大、质低总结一些学校在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量大’,很大一部分来自课前预习的作业;‘质低’,主要体现在系统化不够,各科作业相互割裂,部分教师简单留作业,为了作业而作业,起不到查漏补缺、巩固重点难点的作用。”
“量大、质低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以学生为本位。”中国教育科学院副研究员刘巧利分析,直接原因是一些教师对作业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它作为教学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从而导致作业粗放,不精细、不精准。同时,为了提高成绩,布置“大礼包”,各种习题册、资料、材料,让学生重复练习。此外,学科之间缺少整合,尽管单科量不大,但六七科加在一起总量很多,再加上课外辅导班的作业,让学生不堪重负。
把作业管理作为提质增效的突破口。
“作业的设置要系统化考量,要对各个学科进行整合,从综合性、育人效果上设置作业。可以将作业分为复习巩固类、拓展延伸类、综合实践类三类,从整体内容和时长上进行统筹设计,防止每科看起来时间都不长、加起来就得几个小时的情况。
“控制总量、提高针对性。”针对不同学生实行分层作业,增强个性化和多元化。比如,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只做基础题型,学习基础中等的学生可以在完成基础题型的基础上挑战有难度的题型,而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做有难度的题型。
在提高作业针对性方面,对学科作业、跨学科作业和社会实践类作业进行了精细设计。同时,对不同的作业类型设计了不同的考核方式,社会实践类作业偏重于研究报告、汇报演出等形式,学科作业的设计上也通过单点知识、多点知识等体现练习强度。
“学校层面应把作业管理作为提质增效的突破口,加强作业管理,加强教研,做好学科统筹,系统化给老师支持。要强调作业的规范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减少重复性、机械性作业,杜绝惩罚性作业。”
减轻作业负担还需多方合力
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多少只鸡和兔?
“这个题是不是很熟悉?我们小学数学常用的经典例题鸡兔同笼,但是这个题是1500多年前的古人编的,现在的城市,有多少孩子见过鸡和兔?”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袁湘亚说,“我们的作业离生活太远了。”
多位专家不约而同提到,应鼓励创新作业形式,作业要贴近学生生活,要有趣,学生才愿意学。
“去年暑期,学校布置的数学作业是让学生计算家里每个月的水电气费,家长提供水电气费的收费单据,带孩子在网上查分段计价的规则,然后让孩子算出家庭的开销,是很好的作业形式。”这样既让孩子学到知识,也让孩子从小就树立起节约意识,这才是学校应该设计的作业。
“在学科素养的观念和新中考、新高考引导下,作业设计一定要把学科视角和学生视角——学生的生活世界和身心发展阶段联系起来,鼓励教师与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加强学科统筹,特别是假期,要鼓励多学科共同设计项目式作业。”
减轻作业负担,除学校层面外,还需多方发力。“要坚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师层面,要切实认识到作业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情诊断因材施教的基础,从而把作业作为重要环节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备课把作业备进去,变粗放作业为精准作业。家长则一定要有定力,在各种广告、信息面前要有鉴别力,千万别再为孩子乱加码,家校多协同沟通,把对孩子的爱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起来,从小注重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切实把作业量减下来,保证孩子的睡眠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