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进去道理?那就是先体谅和理解孩子引起行为的原因。在带孩子在上海动物园游玩时候发生的一件事验证了这点。
在参观熊猫馆时候在走廊长凳上坐下休息。凳子上有别人留下的空矿泉水瓶子占据了座位。在我们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儿子把瓶子一下丢到长廊外的山上了。
我和他爸马上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行为不对,垃圾要丢到垃圾桶,丢到山上污染环境,也为工作人员带来了麻烦。孩子听了很不开心,没说什么但也是一付不服气的样子。
我们教他要体谅别人,但这件事上没体谅他。
后来我说:你是觉得瓶子放在这里影响你坐是吗?儿子说是的。
接着我说:我们清理影响我们的障碍有很多方法呢。我们可以拿在手上等休息好了出去找垃圾桶丢。也可以先放到旁边方便工作人员来清理。可是你选了一个最不合适的方式哦!塑料不能融化进土地里,几十年都会在那里污染环境。你看过垃圾处理的书里面是不是塑料都是专门分出来做处理的?
儿子没说什么,表情缓和很多。已经丢下去了。我也就没再说什么了。
在出园的路上又遇到了一个被人丢弃的空塑料瓶。儿子捡起来 后来一直当球踢踢到了远处的垃圾桶里了。
此刻我才察觉出,刚才说的那个不要污染环境的道理他听进去了。
回想下平时和他讲了许多道理有时有效很多时候没效,他还嫌啰嗦。今天的道理他一下就听进去了。什么原因呢?
于是我总结了下:讲道理的目的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开始说的那些虽然有道理,但孩子不服气内心是不接受的,因为那样的话,孩子收到的是指责他不对,他就记着委屈去了,哪还有空间装进去我们这些对的道理呢?
后来的说法呢,则先说出我猜测的他行为的原因。他觉得我是理解他的。所以委屈情绪少了很多。而我不是一味的说他做错。而是指出他在达到自己目标时候可以有abc等方式去达到。而他只是选择了其中一个最不合适的方式。也让他明白不同的选择的后果会不同,而他是有选择权的。
所以当我体谅理解了他为什么做那个我觉得不妥当的行为时候,他觉得被理解,就不和我抵抗。后来再告诉他有更好的选择时候就脱离了对错的掰手腕了。这个时候也达到了我引导孩子行为的这个目的。
理解体谅孩子行为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不是孩子不听话,是我们需要更换我们的引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