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分享了两个相对比较实用的解决写作素材问题的方法——使用印象主义和“我曾经”。
但是,这只是写作的第一步,离我们写出一篇好文章的目标还相差甚远,那么如何提高写作质量呢?
尽管不同的题材可能有不同的“好”的标准,但我觉得,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一篇好的文章至少应当是简洁明了的,没有废话。
读者读完之后,即便没有阅读上的愉悦或者深刻的感悟,至少能够很清楚地知道你想要表达的意思。
水平所限,目前只能分享一下自己觉得可以一定程度提升写作水平的一些方法或心得。一个是提升词汇量,另一个是反复修改。
写作初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知道某件事,但无从下笔,无法准确描述心中所想。
或者,虽然写出来了,但是感觉和自己心里想的还是有出入。我自己分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掌握的词汇量太少。
在读名家散文,比如我最喜欢的余光中,梁实秋或林语堂的散文时,我发现他们的词汇量是非常丰富的。
这种丰富一方面体现在他们用了很多很常见但是我们很少使用的词汇。
另一方面,对于我们经常使用的词汇,他们往往能够用到合适的地方从而传达出新的意思或达到新的境界。
世间万事万物,何其广博,何其多彩,何其复杂,而我们目前的词汇量可能还是上学阶段积累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想也在增多,我们处理事情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就写作而言,我们有限的词汇量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满足表达的需要的。
所以,如果想要在写作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增加自己的词汇量。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一般会阅读大量的中文小说或散文,阅读的时候,无需刻意去研究作者的遣词造句,因为是母语,只需要经常泛读,慢慢地我们的词汇量就会有一个提升。
此外,身边要放一个汉语词典,想要逼真传神的表达所思所想,就要了解每一个词汇最本真的面目。
倒不用刻意地查字典,平时写作或闲的时候翻翻,会发现,很多字词的意思,跟我们平常用的不太一样,或者,有很多字词,其实还有很多的意思,而我们并不知道。
还有一点,善于拆分成语。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有时候通过一个成语可以表达丰富的意思。成语中,有些是典故,这样的成语我们可以直接用。
但是,还有一些成语,其实是若干个字词的组合,这样的成语,可以尝试去拆分组合,通过拆分组合,你会发现新的用法,进而提升自己的词汇量。
子曰:温故而知新。无数的实践已经证明,“温故”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无论是回看一本书,还是一部电影,还是回顾自己过往的经历,相信每一次的重复,你都会获得新的感受。
写作也是如此,你今时今刻写下的文字,一旦成型,就好像永恒地被置于时间的长河里,与你再无瓜葛。
某一个时间,你突然回过头来再看当时写下的文字,你其实相当于一个旁观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会发现,你当时的文字,或是稚嫩,或是矫情,或是词不达意,或是不够传神,于是,你忍不住提笔修改。
经过无数次的修改,有一天,你会发现,好像每经过一次修改,这篇文章看起来就更舒服一些。甚至,有时候,你会惊叹:这句话写得太好了,我怎么可以写出这么牛逼的话来呢?!
好的文学是艺术,好的文字亦如是。既为艺术,自然免不了无数次的打磨和雕琢,这是文字工作者的信仰,也是他们的宿命。
修改的魅力即在于此,你不是在删删减减,你是在打磨一件艺术品。
加油!努力成为一名码字艺术家!
20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