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反复确认。
比如一首喜爱的曲子,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会立马辨识,一次次地喜欢。 仿佛自己的意识把属于接受范围内的东西都打上了标签,不管什么时候这个标签都是它们身份的证明,都不会被弄混辨别不出。于是喜欢与重新喜欢便在同一事物上一次次发生。
这是这些事物独得的来自于你的恩宠,永生难变。这样说起来,这每一个事物与一个人就有了一种极其紧密的微妙的关系,形成了一种有形无形的归属。这种归属甜蜜默契,并没有保质期,不用担心会有什么更改,反而愈久弥深。
这也仿佛是一个人的生命密码,在一件件喜爱的事物上依次展现与明示。这些事物也负载和延展了这个人的生命内涵、生命意趣与特质。
一个人是不会改变和丢下这些特质的,所以也就不会改变对这些带着自己生命印记的事物的喜爱。 哪怕经历了再久的时间、再辽阔的空间、再多的物是人非,这种挚爱都一样萦绕心头,都一样能够准确识别、不会泯灭。
从一首让一个人心仪的歌会让他喜欢一辈子,一直一直喜欢下去,如果不巧听过之后又没有机会再听到了,即便过再久,哪怕几年、十几年,再次听到也会为之动容,而且因为遍寻不着而备加感恩与珍惜就可以知道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事物是一定的。
那些不喜欢的歌是完全不会留下印象、不会记住,更不至于念念不忘的。而必定会有一首或者一些歌曲是可以让人一生追随的。这就是真心喜爱的结果。
一个人喜欢什么人、喜欢什么事物其实是和他自己的特性息息相关的。先不说他喜欢的东西对别人而言是不是真的好,但对他而言却一定是和他的灵魂完全相合的,所以他才会像追寻自己的心魂一样地去追寻他喜欢的这一切挚爱之物。
与其说他喜欢、认可这些事物,不如说他喜欢的就是他自己的内心。一个人有多喜欢、认可自己就有多喜欢他喜欢、认可的这些对象。这本就是他自己的精神投射与向外界的映照。
这种关系也像是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喜爱。孩子本来自于自身,现在虽然看似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但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明显有这一因素的影响——孩子就是每个父母的另一种展现。
也可以说每个人和他的挚爱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的、本源的联结。夸张一点说这些挚爱之物就是他的一部分也不为过。
所以尤如父母对儿女的血缘之情,一个人又怎么可能真的做到舍弃自己的挚爱哪怕隔上几年、十几年不去追随和一如既往地挚爱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