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读了两个小节,在一面读书一面写读书笔记的情况下,自己的读书状态渐入佳境,读起来也顺畅很多,与自己的实际教学生活结合在一起,多了很多深切的感悟。
相互滋养的生态观。观课议课是我们实际教学中的必修课,但是不可否认实际效果很差,大多数是敷衍了事的,备课组长组织起来形式,组员应付学校检查,有时候就算遇到负责的组长了,教研氛围还是起不来。而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形成一个相互滋养的生态观。这个生态观的形成,学校要给老师提供一种积极成长的氛围,就像冯大鸣老师说的“我国的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方面,视乎教师的专业发展仅仅是一个能力提高的问题。其实,在学校营造一种环境和气氛,让教师有足够的发展空间,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这可能必单纯提高教学能力更为重要”。其次教师本着对自己和对别人负责的态度就要打开自己的心扉,营造一种相互成长的“合作性同事”的氛围。这样我们在观课时就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不在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跟上课老师一起成长的助教,参与到课堂中来,比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帮助组建学习小组,能客观选取有讨论价值的教学案例片段;在议课时也能将心比心,通过合适的语言表达出对课堂上一些问题的看法,启发授课老师,让他们能享受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赢得自信,立足于教师的实际引导教师向“最近可能区”发展。
境脉特征的真理观。什么是境脉特征?我认为“境”是情境,即我们要观察教学问题发生的情境,“脉”指的是事情发展的脉络,合在一起就是让我们强调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开展观课议课,我认为这是要让参与观课议课的老师尊重客观事实。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在观课时组织教学案例,陈大伟老师在书中给我们介绍了如何组织案例:首先重点在于学生的学,要收集整理关于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信息,这就要求观课老师能够坐在学生身边,充分读懂学生们的学习活动;其次收集的案例要含有两大要素真实且包含多个疑难问题。所以好的教学案例要满足两个条件:一对实例的描述具体,有过程,有变化,情节完整二问题具有典型性,问题的解决思路开放,有研究和讨论的价值。有了教学案例,那么我们在议课的时候就有内容可以说,陈大伟老师还给了我们实际的操作方法:观课老师描述自己总结出来的教学故事,听取授课老师对故事的困惑和问题的思考和理解,然后听取案例提供者的意见和看法,议课参与者各自发表看法,相互质询,共同讨论和交流。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在实际操作中逐渐锻炼才能获得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多参加观课议课活动。
通过读这两段的内容,我感触很大,要想做好真教研必须脚踏实地来做,不能有半点的马虎,而且还要有方法,观课有观课的方法,议课有议课的要领,只要跟着做,加入我们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用心来做就能把教学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