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第十四》32:怀才该不该像怀孕一样显而易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先生说:不必忧愁别人不知我,只需忧愁自己做不到。
《论语》中,大凡出现两章文字完全一致的情况,应当是同一章重复。大凡出现文字小异而大意相近者,应当是孔子在搞“重要的问题说三遍”——屡次叮咛、反复交代。之所以会有小异,是闻者各自记录的结果。
类似于这则“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的,在《论语》中,共出现了四次。说到底,这段话讨论的是——怀才该不该像怀孕一样显而易见。
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个版本出现在《论语·学而第一》中,孔子将“人之不己知”内归因为自己“不知人”。一旦领悟到了这一点,主动作为,从自己的“知人”入手,必然会得到人“知己”的结果。
真正的君子,一定会凡事求诸己的。对于“人之不己知”这件事,也是要反躬自省求诸己的。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反求诸己还有一层推己及人的意思。既然自己害怕、担忧“人之不己知”,就应该推己及人,想到他人也像自己一样害怕、担忧不被人了解、认同。所以,“患不知人”实际上是推己及人的一种解决方案。把自己的担心和忧虑先放在一边,力所能及的去解他人之忧,没准最后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曾国藩讲过一个自己亲眼看到的故事:在一条只能勉强容一个身负重荷者而过的水田的田埂上,两个挑着重担的农夫碰面了,谁也不肯让谁,另外一位过路人也被挡在了这条唯一的小道上。路人挽起裤腿,跳到水田,伸出手来说:“来,大哥把你的担子给我,我替你担一会儿,你先侧身过去!”
就这样,问题居然就迎刃而解了。或许,从解决别人的问题入手,才能最终解决自己的问题。
二、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第二个版本出现在《论语·里仁第四》中,孔子讲:“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未可知也。”意思是说,不要忧愁于得不到职位,应该忧愁自己凭借什么在这个位置上站稳脚跟。不要忧愁于没有人认可我,该要忧愁于我有什么是值得人认可的。
这是更为明显的内归因。凡是我无法自主的,或者说担忧也没有用的,都不在君子的思行范畴。抛开无法自主的“位”不求,只在自己可以精进的修为上下功夫;抛开无法自主的“莫己知”不求,只在自己可以完满的才德上下功夫。
有了一等的修为,自然可以驾驭相应的“位”,没有相应的修为,即便是混到了相应的“位”,也有“德不配位”的灾殃。有了一流的才德,“莫己知”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三、莫我知也夫
这个版本出现在《论语·宪问第十四》中,这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的感叹。不觉已是暮年,所奉之道不行于世。此时的孔子,大有美人迟暮的感觉。——我也是没人知道的吧!除了感慨,这句话的背后还有点慨当以慷的味道。天下没有人信奉与遵从我的道,天下人没有人真正知道我,这又算得了什么。
紧接着,子贡追问了一句:“何为其莫之子也?”——为什么没有人真正懂先生呢?
孔子自己的回答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是何等宏大的格局呀,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处在下位学以上进,这样的人,天就是他的知音,哪里还需要别的什么人的肯定与理解?
四、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被别人肯定与理解是不值得忧愁的,真正该忧愁的是自己的不能精进向上。
总结一下:怀才这种事,当然不必像怀孕一般显而易见。所以,犯不着见谁都把肚子挺一挺,如果别人不理解,没准会以为是啤酒肚或者草包肚也未可知。最好像关心自己的问题一样,关心和专注于他人问题的解决,没准自己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怀才最好是像怀孕一样,只要肚子里有,大可不必见谁都强调。假以时日,瓜熟蒂落,哪里还需要什么显而易见的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