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成型于明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梯田的规模磅礴壮观、气势雄伟,这里溪流众多、植被长青,空气十分清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如同隔离人世俗尘的仙境。
龙脊梯田的景色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幻无穷,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芳容” 。我们在没去龙脊之前,对她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当我们抵达,时至夏日,龙脊正绿意盎然,禾苗随风舞动,眼前翻卷出道道绿波。
2017年8月26日桂林理工大学赴广西桂林市龙胜县景区旅游大数据平台研究与开发暑期社会实践团携带300份问卷来到龙脊景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深入调查。期间,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收集了游客对龙脊梯田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下车之后,一群背竹篓的妇女会热情地问你,是否需要背行李上山,或者指路。据我们所知,这些妇女主要靠农耕、背包维持生计,然而并不是每天都可以帮游客背行李上山,而是大家轮流工作。过后,我们回忆起在山里度过的两天,仍然对那些卖苦力抬桥的中年男子、辛苦编制草鞋却难以出售的老奶奶记忆深刻。
龙脊梯田景区内居住着壮族、瑶族两种少数民族,勤劳美丽的民族打造了美丽壮观的龙脊梯田。他们现在还保持原来的民族生活习惯、文化和衣着,居住的山寨房屋,都是清一色的全杉木吊角楼,错落有序的山寨与梯田融为一体,古朴清雅,画意十足。村寨的吊脚木楼依山而建,远远望去整个村寨刚好座落在龙腰之上,四周的梯田似一圈圈的年轮环抱着村寨;龙脊有很多有特色的当地美食,咖啡馆,或者小旅馆,当地家店的门牌很有特色。
我们沿着山路拾级而上,陡峭而不平整的石板路让我们佩服古人开垦荒地的精神。身处山林的包围,眼前是如此的开阔,空气是如此的新鲜,诗意的山水风光、优美的生态环境,无疑将成为这些久居闹市、渴望逃离城市喧嚣和回归大自然的游客的偏爱的地方。8月26日下午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但我们仍然风雨无阻,继续工作,不断前进;到了第二天,我们的工作差不多圆满结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桂林的天气像是闹脾气的小孩子,在我们准备回城的路上,下起了大雨。中途,我们碰巧看到了公路有几处塌方,雨天路滑,容易发生事故,让我们不得不为大家的安危捏一把汗。
我们和旅游团、当地居民坐在一起聊天,听大家旅途中的故事。游客以广东、香港居多,大部分选择团游,散客较少,相比去年,今年游客大概少了一半。我们团队携带着问卷去调查采访,有被拒绝,有被怀疑,有热情填写,有帮忙问卷……这也是我们的一种功课,一种在课堂学不到的知识,一种教育,鼓励自己大胆与陌生人交流,勇往直前,激发我们的活力,会发现在路途中遇见的人的事都有不一样的精彩。在此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倾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当地居民的心声:
1.部分农田的减产
2.景区内水资源紧张
3.山体滑坡
4.道路破坏,易积水
5.增加景区(安全)监控
6.政府多加强监管
7.有统一的销售平台
8.政府多统一规划,加强宣传
9.景区游客减少
……
游客的心声:
1. 交通不便利
2. 旅游厕所少
3. 信号差
4. 建筑风格现代化,形式过于单调
5. 道路指示牌已脱落
6. 景区设备少
7. 加强环境保护
8. 建筑物乱搭乱建,挡住观景视角
……
三下乡实践团队在当地开展了为期2天的采风调研活动,两位指导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去访谈当地的各类旅游工艺品制作能手、当地壮族、瑶族服饰刺绣、绣球制作、背包挂件、当地明信片等各种旅游工艺品制作的技艺;了解传统民俗工艺,走访了使用传统工艺制作的酥饼、水酒、吊脚楼等工艺,让我们在学习中收获、在帮助中团结、在奉献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使我们双向受益,实现实践育人目标。
旅途中也会有遗憾,由于在活动之前没有周密的计划和合理的协调,活动中出现拍摄、摄影等困难问题;对四周环境的不了解,路途崎岖,花费不少的时间,导致行程延迟,但我们一直走向远方。 感谢我们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这次的调研工作,也非常感谢两位指导老师对我们一路的带领和照顾,给我们上了不一样的课程;更感谢游客的配合以及当地居民的帮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