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需要仪式?

【我们的生活,多少需要一些仪式感】

大学时选了一门公共课叫「存在主义」。这个理论,我到现在仍还记得,其大意是:

世界是无序的、混乱的、无规则的。

当时,那个老师还举了个例子:“所以一个人一辈子做尽好事,但最后死于非命,也是正常的。因为从来没有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世界在本质上从来不跟你讲道理”。

打那儿起,我就觉得,人生于世,就像在一条漫长的暗黑河流里漂泊,不知去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撞上暗流,被一卷而走。

在此以前,我也不知道人为什么要追求仪式感。甚至,我一度反仪式。生活中有太多有明确导向的大型仪式,对于参与人员来说,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的强迫。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要求人学会虚伪,而我最烦的就是无意义的虚伪。

可后来我渐渐发现,生活中实在有太多太多的事发生时毫无预兆,结束时无迹可寻,就像一条没有源头没有去向的河流。为了能从那种混沌的状态中抽离出来,就必须在事情开始和结束的瞬间为自己设计一些仪式。

我可以不知道一件事怎样开始怎样结束,但我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仪式告诉自己,我对于那件事的参与,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只有这样,今后缅怀这段往事时,我才能清晰的从一个端点抚摸到另一个端点,而不是混乱和无限。而最重要的是,我可以从一个又一个仪式中获得重新掌控自己情绪的激励。

而所谓的仪式感,大概就是人,甚至于人类,于这河流上建造的闪闪烁烁的小灯塔吧。靠这些灯塔,我们才能标定我们的存在。虽然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一阵风,就能把这些灯塔全部吹熄。这些灯塔,说穿了,也是毫无意义的。

但我们还是在创造,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这就是人类极为卑微但又感人的地方吧。

小的时候在老家,每逢村子里有人去世了,送葬的时候天还没有亮,如果离得近男人女人都要亲自去送,如果离得远,不用亲自去,但家里还会有个人早早起来,在自家门口放一堆麦秸,等送葬的队伍路过自家门口的时候点燃,家家户户都是如此,所以队伍所到之处皆有光,带着温暖。

这种仪式不知道始于何时,起初可能只是因为在久远的时代尚没有路灯,这样做只是为了照个亮行个方便,慢慢才有了仪式感。

年幼时不懂得悲悯,随着年龄渐长,内心越发觉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本没什么意义,不过是来世上走了一遭,葬礼是最后的一程,如果死后尚有意识,最后一次走在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所到之处,处处有人给燃起篝火,庄严温暖,那光,那暖,对活着的,死去的人来说,都是最好的告别。

成年后,我们会觉得现有的日子太苦太不好看,需要“仪式感”来美化日常琐事。

比如说,刷鞋很平常,但打着“2016年最后一次刷鞋”这个旗号就有仪式感了,连刷的时候都特带劲,并美其名曰,“刷最脏的那双鞋,不能把风霜尘土带到2017”。

又比如,看电影很普通,但告诉自己看的是2017第一场电影,就可以进阶为“2017第一次观影,用一部九分高能片炸开2017”。

再比如,在朋友圈中一本正经地发条“7月你好,6月再见”,这是对一个阶段结束的自我宣告,可能下半年该怎样还怎样,但摁下的那一刻是庄重的。

逢年回家,爷爷总说:过年如果没有了串门、穿新衣、压岁钱这些仪式,年味就没有了。

现在的我呢,即便独自下面吃,也习惯于撒把葱花。

这就是仪式的意义吧,让本无意义的人生有那么一点点意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婚礼对于女生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它足以让我半夜醒来后心潮澎湃到再也无法入睡。刚刚梦到我和黄先森终于要...
    白蓉阅读 202评论 0 0
  • Spring Cloud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快速构建分布式系统中一些常见模式的工具(例如配置管理,服务发现,断路器,智...
    卡卡罗2017阅读 135,269评论 19 139
  • 在重庆,对腿脚不灵变的残疾人直呼“掰子”是非常不尊重的称呼, 但话可分两头说,若当事人不屈身残反而把“掰”当成自身...
    火锅老师阅读 406评论 0 1
  • 感觉有几天没有给奶奶打电话了,有点想念。 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倒是她老人家急了,以为我怎么了呢。我一般都是晚饭左...
    爱面食的南方姑娘阅读 124评论 0 0
  • 大部分人提起儿童编程,就会想到Scratch,然而当儿童升入中学,学习什么语言比较合适呢?我认为,Python是未...
    少儿创客阅读 4,820评论 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