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目的
希望通过产品形式表现,调研豆果美食和下厨房在美食垂直领域商业化中的竞争格局、所处行业地位、存在的差距以及形成差距的原因。
作为产品人,希望通过产品迭代及运营事件分析,调研豆果美食是如何在两年多时间从0到1快速成长为行业巨头的。
二、选择竞品
豆果美食产品内容
下厨房产品内容
我们通过分类来一览整个产品的布局,可以发现两者在布局方面相似度极高。
可以发现豆果美食的频道分类依次为个性化首页推荐、知识付费、笔记社区、电商。其中个性化推荐内容包含菜单、菜谱、文章、活动、广告等,产品定位偏重于内容社区。而下厨房业务类模块均集中在首页,依次为菜谱推荐、(半成品)商品推荐、知识付费(直播课、电子书)、常规商品推荐、菜单推荐、活动推荐、固定广告位,产品定位偏重于电商。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两者的内容类型基本,但是精确到每一个点却有所不同,说明两者是内容相似的平台。但平台定位的区别,结构并不相同。豆果美食有着庞大的内容体系,内容进一步的细分和个性化 突出了豆果美食在这一垂直领域的数据底蕴,同时也方面了商业化的拓展;下厨房为了将运营信息推广至用户,将基础功能作为频道,缩短了推广信息到达用户的路径,但场景过于偏向电商,且由于首页固定结构的原因,底部模块数据会不断递减,不利于新业务的拓展推广。
2.目标用户相似
这点其实由上一点就可以得出,当两款软件内容相似的时候,其目标用户往往也差不多,都偏重于厨房场景下的女性用户。
例如二者的活动内容都偏向于厨具、亲子、母婴等,PGC内容也大都为菜谱美食。
通过第三方平台也可以得知两者的用户是很相近的,主要群体为25-38岁的女性。
3.规模相似
规模不同的产品在运营以及传播策略上会有较大的差异,能够将两个产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前提之一就是两者的体量相差不能够太大。
例如我们将某个超市自己办的网页和京东超市相比较就是不合适的,两者资金以及体量的差别导致了两者的经营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4.知识付费业务分析
知识付费的商业化路径其实已经比较清晰了,知识付费行业已经度过了探索阶段。现在的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盈利模式。豆果美食更偏向于内容类型的细分,方便用户匹配兴趣点。同时也给予了授课老师明显的曝光,便于粉丝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下厨房则偏向于平台推荐,但内容的类型与难易程度不明确,不便与新用户的转化。
知识付费+线下服务的O2O版图也很宏大,其影响几乎可以触及到各行各业。或许未来的某一天,知识付费和互联网一样,将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个基础设施,作为工具支持各行各业的发展。不过距离那一天还有很长的时间,毕竟现在国内的互联网发展速度也很有限。
4.电商业务分析
就厨房场景来讲,大多数的采购都发生在用户周边线下超市,或一些物流在1小时内的O2O平台。因此厨具、厨电、长期性厨房消耗品的结合空间更大。
豆果美食的售卖品类大多是厨具触电、粮油调味、高端食材,且平台本身占据了达人、老师和忠实用户资源,种草笔记同样会为商品引流,并建立社区关系的信任背书;而下厨房的食材包在此场景下不易于击中用户产生需求的第一反应,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业务,在本身利润较低的前提下依旧难以形成大规模业务场景。
三、改进建议
就产品角度来讲,家庭厨房场景基本都已包含定型,人们的使用习惯也养成了,大面积的革新反而会引起用户的不适感。豆果美食和下厨房作为美食菜谱垂直排名最靠前的几个之一,互相是直接竞品,基本上会出现此消彼涨的趋势。
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平台更加有竞争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请更多知名的老师,占据性价比更高的商品来源,更多的带货达人。而豆果美食作为沉淀了几年美食达人的老牌平台,无疑具备了先天的竞争力。
能够固守自己以及发展自己的方式往往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外部的战争。例如资本,抢主播,公关,政策等。当然产品是前提,如果产品做不好,一切都是空谈。
四、总结
豆果美食和下厨房都是知名的美食类垂直平台,两者的内容,定位等多个方面也是相似的。能够将其进行区分的最佳方式是内容以及商业化形式,内容指的是推荐分类的不同,商业化则是两个软件不同的战略投资方向。两个软件设计上讲,豆果美食更加美食内容的百科全书,而下厨房则是垂直类电商店铺。
本文作为美食类产品商业化分析,最终得到的结论确是胜负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于平台定位。但如何平衡商业化与用户体验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研究课题,豆果美食与UGC内容紧密结合,无疑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 并产生进一步的互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