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窑窑山
卓资山,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政府所在地,因地标桌子山得名。远眺此山,顶平如刀削,形似一张桌。山头处有两个窑洞,人们也形象地称她为窑窑山。
窑窑山由东向西北走向,被南河北河夹持。南河由东向西流,北河由北向南,绕过龙山再向西,在西滩处交汇奔腾西去。由山下的地名,东滩、西滩、水塘街、北沙梁推测,这里的地貌,两山两河一滩涂,远古时期应该是水草丰满的草原。
从至今仍延用的乡镇名称,蒙古营、三道营、旗下营、厂不浪、马盖图、六苏木、麻迷图等追溯,无不留有蒙古兵营和游牧民族居住的痕迹。
西滩
1697年,清康熙帝第三次御驾亲征葛尔丹由此经过后,游牧人北退,河北人出张家口从东边迁入,山西人出杀虎口从南边涌来,兵营变成了民宅或商铺,草地变成了农田。
奇怪的是最先到来的人们把住宅和商铺,都建在取水和物品搬运很困难的高处。东边的财主刘二宝庄园(后改为县城里的第一所小学东完小)、瓦窑巷,北边的万顺车马店、忻州大院和我家所在的月亮门大院,是沿着窑窑山的山根角下,由东向西再向北边山尾北沙梁而建。显然是为了躲避南北两河可能造成水患而为。
卓资山站
1923年,京包铁路线沿南河北岸由东向西延伸,为保护路基同时对南河进了筑坝治理,彻底控制了南河的水患,窑窑山与铁路之间形成了安全的东街区。
1948年设县后,对北河进行了治理,修筑了北坝沿,形成了安全的北街区。北沙梁下建县委县政府、北完小,新北街由北向南延伸到铁路,与延伸至西边火车站|的东街交汇,形成十字街。这便是卓资山,旧区,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情景。
后来,河水少了,滩涂退了,形成向铁路南发展的大块空间。
今日新区
如今的新区与大都市不差多少。
故乡的云
县府广场
看到本文的乡党,您同意我的猜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