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某天,听喜马拉雅,某节目中提到,如果你的朋友纠结、迷惘和疑惑,来向你求助,那么你可以用“解惑三部曲”引导ta从当前混沌中走出:
第一步,帮助朋友明确ta想要的结果,或是说想要达到的目的;
第二步,明确达到目的的deadline;
第三步,根据目的和deadline,来分解行动。
听了这个音频后,我很惊喜。首先,我再也不用担心在跟朋友聊天的过程中被ta绕晕了;其次,发现制定目标、实现目标的“工艺”跟“聊天儿”的“工艺”是融会贯通的;最后,更明确了今后要用“结果导向”的思维处理事情。
(二)
从小就被这样的理念教育——人呢,不要太看重结果,最重要的是享受过程。
于是,参加各种比赛看着别的选手紧张准备,我却毫无心理负担,美其名曰“享受准备比赛的过程”;读书时候去图书馆自习,摆出一本书正襟危坐,期间却打电话、上厕所、翻杂志……到自习结束书也就随便翻了几页;找工时候,面试大都随意,美其名曰“随缘”,最终“随”到了一个不好也不坏的工作,事后诸葛亮地发现这份工作的性质、内容及地域等都不适合自己;进入职场后,由于不热爱,在与工作的关系表现得有点渣——不拒绝不主动,美其名曰“享受过程,慢慢成长”,眼看同期的某某当了中层,眼看晚一批进单位的某某某成了业务骨干,而我,混迹了4年,至今毫无建树……
“享受过程”,对于像我这样懒散懒惰的人来说,是一个万金油借口,是个很危险的存在,就像一个黑洞,能够吞噬时间、斗志和希望。
生活是公平的,你对它随便,它也不会认真对你。在我此前二十多年的人生里,我以为我是过得随遇而安,事实上,那是随,波,逐,流。
(三)
我为什么会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自我剖析,主要原因是,从小到大是学习上的乖宝宝,没有自己的想法,稍微有些叛逆会被压迫着学习,所以一直以来把念书只是当成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已。
考上大学后,随大流选了当时热门的经济类专业。而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是什么,能从做什么事获得激情?不知道,也,无所谓了。
浑浑噩噩过完大学四年,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既然没有想法,那就读吧。硕士毕业时,便是从“念书”这个庇护所出来之时,去往何方,不知所云。于是便再一次随大流找了个中规中矩的工作,糊里糊涂地活到现在。
换句话说,之前的我,压根没有想过我自己要什么。其实我知道,就当时我活得倍儿清醒,我也不敢去追梦——就像我现在这样。我只是个平庸而懦弱的人。
所以说,为了装备“结果导向”的思维,必须要有“一定要达到“结果导向”境界的决心”,以及必要的勇气。
(四)
要结果导向,在实践中应该这么做。
工作中,以一个自然年为单位,要有拿下某些客户的决心;要熟悉哪些具体业务;要通过哪些岗位考试,只有相应的可量化目标,才不会陷入应付杂事的局面。
关于日常自我提升方面,最近在重新拾回日语、英语,同时根据兴趣在练习简笔画、写作等。英语、日语可以辅助相关考试来提升,画画、写字等,不求功利,只有单纯的热爱。除了保持一定频率的坚持以外,还要用心而为,不要只是做出坚持的姿势而已。
生活上,锻炼每日至少15min的瑜伽 ,如果套用“结果导向”,那么就是以颈椎的改善为目标吧,其他的还没有更好的想法,欢迎交流。
……
暂时想到这么多,今后在实践中完善和补充。
(五)
“结果导向”vs“生命要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值得注意的是,我是一个“把生命浪费在美好事物上”的拥护者(懒),平时喜欢看看闲书,听听音乐、看看电影、日剧之类。
那么如何在二者之间平衡?
无用的书和剧,毕竟要看,可是也不能白看,不能仅仅满足于看书的快感,而是可以将写作这个爱好结合起来。把享受无用时间作为题材,将所想所思表达出来、分享出去,抛砖引玉,从而达到写作的正循环效应。听音乐同理。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结果导向”是抵制大脑仅仅满足于感官刺激的懒惰,将视觉、听觉所受到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各种反应和糅合,从而创造出某些东西。而这个创造物,也是我要的结果。
(六)
人生苦短,殊途同归。
在我即将30岁的这一年,我第一次敢于去为梦想做点什么了。
我知道,通过践行“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我那沧海一粟的微不足道的人生,将会是无悔的人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