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札记

《红星照耀中国》札记

於恢

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1905——1972年),出生于美国坎萨斯城,1936年采陕甘宁边区,随后在北平发表有关延安的通讯报道,然后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中国出版时使用《西行漫记》作为掩护。1947年斯诺向外界报道了皖南事变,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击,被迫离开中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斯诺准备以记着身份再次作中国之行,未能如愿,便与世长辞了。

西安省主席邵力子是蒋介石派去监视张学良的,但是邵力子只能控制省会的城墙以内,城外是由张学良和杨虎城瓜分。邵力子曾参加过共产党,后来又信仰佛教,他认为中国无力与日本开战。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正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伤寒,无法独立应付战争,只好求助蒋介石。蒋介石主张不抵抗,于是东三省沦陷。为平息国内舆论,张学良被迫到欧洲“考察”一年。张学良在欧洲戒掉了毒瘾,但却要依赖吗啡。

1935年,华北成立了冀东傀儡政权,南京默认了这一事实。张学良部下对和红军作战十分不满。在红军“一致抗日”的口号下,东北军的全体官兵逐渐形成了共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有一个自称王牧师的人,曾在上海的一所教会学校读书,一度拥有过自己的教堂。他也参加过青帮,做过国民党的官。后来丢官弃教,同共产党合作。王牧师为共产党争取过很多国民党的官。他的真名叫董健吾。斯诺去苏区之前,与邓发会过面。邓发是广东人,出身工人家庭,他是香港海员大罢工的一个领导人。后来加入共产党,进了黄埔军校,参加了国民革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来到江西参加了红军。

当时的陕西以盛产鸦片闻名,军阀为了牟利,强迫农民种植,一到干旱年头,粮食极易短缺。

“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

周恩来“个子清癯,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的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经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周恩来的祖父是清朝大官,父亲是教书先生,母亲博览群书。周恩来毕业于南开大学,由于成绩优异,在校期间全靠奖学金维持。1919年,周恩来由于领导学生运动,在天津关了一年监牢。出狱后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组织成立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参加了国民革命。26岁时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大革命失败后,组织南昌起义。“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李长林,湖南人,大革命时加入国民党,1927年政变后加入共产党。后来在江西成为游击队领导人。

贺龙的父亲是哥老会的领袖,曾是清朝的一个武官。贺龙的部队靠抽烟税为生,不抢老百姓,也不抽大烟。李长林专程去找贺龙谈革命,谈了三个星期,贺龙同意加入国民党。在1927年南昌起义后,贺龙加入了共产党。

“贺龙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红军说,他可以手无寸铁地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向哥老会说出自己的身份后,组织起一支部队来。哥老会的规程和黑话很难掌握,但是贺龙的辈分最高,因此,据说曾经不止一次地把一个地方的哥老会的全部兄弟收编进红军。他的口才很好,在国民党中是有名的。”

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贺龙与部下同甘共苦,不计较个人财物,唯独喜欢马。虽然他性格急躁,但很谦虚。”

毛泽东“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被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他的外貌“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毛泽东吸烟没有节制,但是肺部完全健康。在长征路上,他和李德尝遍各种叶子,要寻出烟叶的替代品。他的妻子杨开慧被军阀何键杀害,现任妻子贺子珍,从前是小学教员。毛泽东质朴纯真,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他说话平易,生活俭朴,有些人可能会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

毛泽东精通旧学,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都有深入的研究,还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工作却是一丝不苟。他的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

毛泽东爱吃辣,个人自尊心极强,平时不容易生气,但发起脾气来也使人害怕。毛泽东熟读世界历史,爱钻研各国的哲学书籍。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

红军大学把敌人的传单反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

林彪生于1908年,是湖北省一个工厂主的儿子。林彪于黄埔军校毕业后,在北伐军中被提拔为上尉,反革命政变后参加南昌起义。林彪军事才能出众,擅长“短促突击战”。

延安的文艺活动都在宣传抗日。

毛泽东,1893年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父亲叫毛顺生,母亲叫文其美。毛顺生出身贫农,因负债而去当兵,后来回乡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经过勤劳创业成为富农。毛泽东八岁入学,由于毛泽东的老师常常打学生,所以毛泽东十岁的时候逃过学。乱跑了三天之后,终于被家人找到,从此老师比较温和了一些。

毛泽东平时帮助父亲记账,无账可记,就被要求做农活,也常被父亲打。母亲心地善良,常常接济穷人,父亲因此常跟母亲争吵。

毛泽东爱读传统小说,白天做农活,晚上读书(经书除外)。因为父亲反对读书,所以毛泽东常常把窗户遮起来,好使父亲看不见灯光。当时毛泽东正在读《盛世危言》,所以激起了毛泽东恢复学业的愿望。由于父亲反对,毛泽东就离家出走,到一个失业的法科学生家里读了半年书,又在一位老先生那里读了更多的经书,以及许多时论和一些新书。

当时湖南发生暴动,给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也开始思考国家的前途。毛泽东跟随表兄进了一所新式学堂。然后就到长沙。由于受到当时激进的革命思想的影响,毛泽东和一个朋友剪掉了辫子,但其他相约剪辫子的人又不愿意剪了,毛泽东就和朋友强行剪这些人的辫子。在武昌起义之后,毛泽东参加了正规军。在军营中,毛泽东用剩余的军饷订报。革命党与袁世凯达成和议论之后,毛泽东又准备回学校。

当时毛泽东选择了很多学校,最终进入省立第一中学,但在校仅六个月就退学了。然后每天到省立图书馆看书,由于父亲断绝了毛泽东的生活费,所以毛泽东只好向父亲妥协,于是就进入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五年之后得到了文凭。

毛泽东热爱体育锻炼,与一批有志青年探讨国家命运与民族前途。毕业之后,毛泽东到北京大学找之前的老师杨昌济,在李大钊手下做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当时很多人都去法国勤工俭学,只有毛泽东认为留在中国研究中国问题更好,于是回到长沙创办《湘江评论》。经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毛泽东逐渐变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彭德怀,湖南湘潭人,出身富农家庭,六岁时母亲去世,在私塾读书时常常挨打。有一次,彭德怀在挨打时用板凳把老师揍了一下,被老师告上法院。父亲为了迁就父母,就把他送到婶母那里去住,婶母送他进了一所新学堂。祖母爱抽鸦片,彭德怀忍受不了,就把祖母的烟盘踢下来。祖母召集全族的人来开会,要把彭德怀溺死,最后是舅舅把他救了下来。

当时彭德怀只有九岁,只好离开家去闯荡世界,16岁时回乡去找舅舅,爱上了自己的表妹。本来舅舅也同意这件婚事,可是第二年湖南发生饥荒,彭德怀带领饥民攻打一个大地主,然后就去逃命。

有一次因为进行革命活动遭到逮捕,受尽各种酷刑,最终却被释放。回来后就去寻找表妹,这时表妹已经死了,于是又去当兵,被派到湖南军校学习,毕业后在鲁涤平部下第二师当营长,到家乡驻防。舅舅死后回乡为舅舅奔丧,1927年参加共产党,1928年举行起义,开始革命生涯。

朱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朱德向弟兄们讲话时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朱德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的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要是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朱德爱吃辣椒,喜欢运动、读书,打仗时朱德总是在前现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朱德,1886年出生在四川仪陇县一个叫马鞍场的村子里,出身贫苦的佃农。1909年进入云南讲武堂,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起初跟随蔡锷的滇军参加反清革命,1911年在四川与清军总督赵尔丰作战,1912年被任为云南讲武堂学生队长。1913年在蔡锷部下做营长,1915年升为团长,派驻四川跟袁世凯的军队作战,胜利后升为旅长。1921年9月到10月任云南省警察厅厅长,1922年10月在德国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在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朱德的第一任妻子是师范学校的教员,比朱德小七岁。第二任妻子叫吴玉兰,被湖南省主席何键砍了头,现任妻子康克清在1928年与朱德结婚。

朱、毛的联合不是互相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朱德没有任何政治野心。毛泽东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是它的热烈的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