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自然,有血有肉的马尔克斯——《活着为了讲述》书评

故事从我二十二岁那年,陪妈妈回老家卖外公外婆的老宅开始。

妈妈突然造访《先驱报》报社,要我陪她去卖房子。就这样,我们一起,再度回到我出生和童年生活的地方——阿拉卡塔卡。

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将成为这辈子发生在我身上最重要的事。

阿拉卡塔卡已经和记忆中的样子大相径庭。

儿时的故乡,河水清澈见底。美国佬在这里建立了香蕉公司,将河水改道,小镇改建,而后又弃之而去。

而今,这里只有寂静。

滚滚的热浪,“看什么都像隔着一层流动玻璃,到处都蒙着一层薄薄的、滚烫的灰尘”。

童年时,外公总喜欢把我带在身边,教授我各种知识。

五岁那年,外公送给我一本词典——“大砖头”,它激发了我对文字最初的好奇,是我成为作家路上一本至关重要的书。

十一岁的时候,我离开了外公外婆,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凭借着自己大量的阅读量和积累,我赢得了小学校长的青睐,顺利上了学,还被允许将校图书馆的书带回家。

从此,晚上只要有灯,我就可以一直阅读。

为了生计,爸爸不得不离开家人,孤身前往别处谋求挣钱的途径。后来,我们随妈妈举家搬迁,追随爸爸,来到苏克雷。

在妈妈的坚持下,我进入了加勒比地区最严格的中学。在这里,我依旧以惊人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受到老师们关注,并得到了“诗人”的名号。

在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后,他们坚持送我去波哥大求学。

那时候的我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写儿童剧,也替政府要员写演讲稿。爸爸妈妈对我寄予厚望。

到了新学校,我就开始为学校的官方活动写开幕词。

开幕词被校长指出两点问题,而我,依据当年外公送给我的词典,反驳了校长的后一个问题,并且我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

哥伦比亚国内保守党和自由党的斗争日益激烈,并渗透进了校园。我们苦心筹备的校报还没发行,就胎死腹中,一直支持我们出校报的校长也被政府罢免。

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不愿再学习,终日以酒为伴。妈妈一再劝说,要我至少完成高中阶段学业。最终,我依靠出色的写作能力,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达成了爸妈的心愿,。

高中毕业后,我偶然发表了两个短篇,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众多前辈的认可。

后来,身边朋友的一篇新闻采访稿,彻底颠覆了我对新闻学的偏见,让我萌发出做记者的志向。

此时国家开始动荡,两党间的争斗日趋白热化。

政治家盖坦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日益明显,他的当选似乎已经势不可挡。

然而两个月后,盖坦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刺杀身亡。

盖坦的死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骚乱,并最终导致政府的血腥镇压。幼稚的自由党没能抓住这一机会,白白丧失了和保守党谈判、共同治国的资本,最终使得盖坦为之献身的根本性社会变革梦想灰飞烟灭。

我逃离了硝烟弥漫的波哥大,去往卡塔赫纳,在卡塔赫纳大学就读法律系二年级。

在那里,我加入了《宇宙报》,依然酷爱文学的我,此时却慢慢淡了当作家的心。

我结交了很多写作上的朋友、前辈,每日与他们聚在一起,一边吞云吐雾(这时的我已经是杆名副其实的“大烟枪”),一边畅聊文学。

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我不得不回到父母身边,半年的休养之后,再回卡塔赫纳,却发现政局再次混乱,自由派再次被保守派政府疯狂反扑,至少三十万人死于非命。

那年的我,没有通过法律系三年级的考试,并且不再给《宇宙报》撰稿,因为这两者都不能让我看到未来。我离开这里,前往巴兰基亚。

陪妈妈去卖房之前,我已经着手在写一部名为《家》的小说。但那次卖房之旅,让我意识到这部小说只是胡编乱造,和一堆辞藻的堆砌,根本毫无现实基础。

而此时,我新开的这部《枯枝败叶》,则有如一盏明灯,一路引领着我前行。

家里的经济状况再次恶化,为了兼顾家里和自己的梦想,我几番在卡塔赫纳和巴兰基亚之间切换自己生活的城市。

《枯枝败叶》已经完稿,又用心修改成型,却不想遭遇退稿。我的情绪在经历一番波折后终于回归平静,不管是否退稿,这都是我在陪妈妈卖房后想写的那本书。

我又回到了波哥大,此时我二十七岁。

我进入《观察家报》,这家波哥大门槛最高的报社,开始和同事们一起捕捉新闻,撰写新闻稿,并经常前往事件现场,调查真相,发表社论。

故事的结尾,报社因为撰写的海难报道而触及了某些敏感话题,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最终报社安排我以特派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即将在日内瓦召开的四国首脑会议。

故事好像并没有结束,是的,因为这本书原本是计划一共出三卷,讲述完整的一生。但本书完稿时马尔克斯已经75岁时,因为身体缘故,后面两卷并没有能够完成。所以这本书里讲述的是马尔克斯的童年以及青年时期,还没有声名大噪之前。

书中的时空线是不时交错、来回跳跃的,随着讲述的内容,穿插而动,前一句还在青春少年时,下一句就可能转到五十年后的情景。

此外,读过《百年孤独》的读者,一定能在这本《活着为了讲述》中找到很多熟悉的影子。

虚构的故事发生地马孔多;活了一百多岁,多子多福的乌尔苏拉;每日都做小金鱼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

在《活着为了讲述》中,它们都能一一找到对应:

在和妈妈坐火车回阿拉卡塔卡的路上,经过唯一一片香蕉园,大门上写着名字——马孔多。后来我又在《大英百科全书》上看过,说有个种族,名叫马孔多,居无定所,四海为家。

妈妈九十七岁过世,一共生了十一个孩子,外加爸爸的四个sī生子、六十五个孙子、八十八个曾孙和十四个玄孙。

在阿拉卡塔卡,外公外婆的家里,有间属于外公的金银作坊,他在那里制作身子会动、镶着绿宝石眼睛的小金鱼。

《活着为了讲述》是马尔克斯生平唯一自传,在这本书中,马尔克斯讲述了对童年阿拉卡塔卡的热爱和眷恋,从小时候起对阅读和写作产生的浓厚兴趣,一直贯穿着他的一生,“要么写作,要么去死”。

透过本书,我们仿佛看到笔耕不辍的年轻马尔克斯,他一根根抽着烟,在那台老式打字机上打出自己的文字。他擅长绘画、演唱和弹奏高音吉他,同时却在数学和拼写错误百出。他对阅读和写作如痴如醉,对男女之事也饶有杏致。他真实、自然,有血有肉,有阳光也有颓唐。他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他对生活一往情深。

终于看完了,两遍,第二遍总算是大概都看明白了,太不易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