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奶奶是特别传统的那一辈人,辛劳一辈子,或许是过去的苦难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观念,导致进入现代社会 后仍然处于过去的模式当中。他们形成了不愿意恳求别人,也不接受别人的好,自己顾好,也不给予他人。用现在的角度来讲,是比较自私的。胸怀不那么广阔。
在受到正确的教育之前,我长期的处于这种原生家庭的模式当中,爷爷奶奶权利之大,对我父亲的限制打压,导致我父亲性格忧郁寡欢,又没有力量去抗争。直到我遇见我的恩师,看到了她在生活中与人相处的模式,我才恍然大悟,人与人之间竟然可以以另一种方式进行。
可能是处于爱的恐惧,我在待人接物的时候总是过于对别人好,有的时候常常感觉到力不从心,而觉得委屈了自己。同时又害怕从别人身上获得什么,因为从小被老一辈教育不要拿别人的东西。
直到今天,我庆幸自己能够开始有主见地思考这个问题,接受是一种美德,给予是一种能力。因为帮助别人到最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局限在非常小的领域,我有心想要帮助别人更多,报答别人更多,却无能为力。没有给予的能力就不会快乐。
害怕接受则是由于害怕自己没有能力给予,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清晰地显现出自己内心力量的匮乏,没有充盈的爱就没有快乐。而这样的一份力量需要自己不断地刻苦学习。
正确的给予绝不是自我牺牲,一段好的关系一定不会让自己不快乐,过去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老好人倾家荡产地帮助别人,自己的家人受苦受累,这不是善良,而是愚蠢。善良真的需要一种极大的开明和智慧。有能力接受多少东西,就有信心有多少能力给予,这是 一个相互的过程,许多人在这个过程里要么由于自私不断地从别人身上获取,要么像从前的我像那个老好人过分地给予。我们必须在这里找到一种平衡的模式,对他人,对自己。
以前有一个朋友说,别人说的话都是对的,要学会听,但是听哪句,舍哪句就需要自己的能力了。其实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里有个人的三观,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单一门听别人讲话就有许多要学的。
生活里从来没有一个单一的模式,它往往有许多因素组合在一起,每天发生着不一样的化学反应,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建立一个自己的地图,在内心建立一个简单正确的模式,那么外在的境遇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了。 把恩情当做动力,即使不能立马回报,也要督促自己不能忘记,越久的回馈越是证明自己在成长,在慢慢成长为一个有力量的人。
接受是一种美德,给予是一种快乐,贫穷的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被剥夺的给予的能力,在一种不快乐的生活里恶性循环。只有让自己内心丰盈,兼顾自己的生活和家人的同时试着接受已经给予吧。这给我们一种极大地快乐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