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很多家长在育儿路上都遇到过下面这几个类似的情形:
1、带着6、7岁的孩子去朋友家玩,孩子和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游戏,结果我们孩子在游戏中输了,不依不饶地乱扔东西耍脾气,弄得父母很没面子,一众好友尴尬……
2、一个四五年级的孩子,一次考试没有考到自己的理想成绩,关起门痛哭,动不动长达一个多小时……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玻璃心,无力承受将来更大的挫折和压力。
其实上面的两位孩子在输了之后的这些情绪反应是非常正常的,只是家长在早期育儿中没有对孩子进行科学的训练。
不同孩子对输赢的反应
1、会哭、生气
说明孩子有自尊心,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孩子有上进心!怕输的情绪发泄是正常的一种表现。
2、输了以后接着来,直到赢了为止
这样的孩子心脏强大,有韧性!输了不会罢休。
3、输赢无所谓
这样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如此淡定的心态,说明孩子上进心不强,自尊心不强,有些家长会担心。
当孩子出现上述第1种情形时,家长如何拆招?
1、传统型家长(引以为戒):
当孩子哭或者生气,家长会觉得丢面子。认为孩子不够坚强,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怕输?”或者“男子汉,不怕输!”、“小孩子要坚强,输了没关系啊!”,有的家长甚至还会不理会孩子的宣泄。
这类家长的应对方法,愧对孩子的天真和天赋。这种沟通方式叫做“描述性沟通”。当孩子出现消极情绪时,进行“描述性沟通”对孩子是非常大的伤害!
2、领先型家长
当孩子出现怕输的情绪时,与孩子单独沟通:“孩子,我知道你输了心里很难过……”先做共情再做疏导。这样虽然能缓解孩子的情绪,可是对于怕输的根结问题,不够积极。
3、前卫型家长
案例:与孩子玩“石头、剪刀、布”游戏,第一次玩发现孩子输了就走开不玩了。于是,爸爸把游戏名称改为“不怕输,一定赢”,并且设置了赢了以后有一个小仪式(把玩具锤子举过头顶,并大呼“耶!”)并亲自示范输了以后接着来,每次都强调“不怕输,还要来,赢了为止!”孩子通过这样的游戏,正视了对待输赢的态度,而且知道了,虽然输过,但是坚持,最后是能赢的!
在生活中,可以设置一些类似的小游戏,让孩子能对输赢有正确态度。游戏名称“不怕输,才会赢”,给孩子心理暗示,通过游戏,孩子又有了直观的体验——只要我坚持下去,我是会赢回来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对输的心态积极了很多,而且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在孩子小的时候,多让孩子玩玩这类游戏,相信在他将来的人生道路上,面对输的时候,他一定会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跟他玩的这个“不怕输,一定赢!”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