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快要到了,女儿早早就宣布,她要自己包粽子。我对此的反应是:我根本不会包粽子,你怎么能包得了粽子?老公的反应是:让奶奶教你。孩子对我们的反应一概嗤之以鼻:你不会包粽子,我就一定也不会?奶奶包的粽子不好看,我才不要学她的呢,我有强大的网络老师!
端午节的前一天下午,按网络上的步骤,泡好江米、红小豆,第二天差我去买了粽叶,按照网络教学,经过洗、煮、泡的环节,就开包了。灶台上一溜儿放着五个盆,第一个盆是白江米,第二个是红小豆和江米的混和,第三个里盛着腌制好的肉,第四个放着咸蛋黄,第五个,红枣。笼共十四、五个粽子的料,华丽丽地包了三种口味。
看着视频长大的一代果真有自己的一套,第一个粽子顺利地卷好,封口,我只负责捆线。遥想我小时候,粽子真真是一年一度的食物,不像现在,任何时候,超市里都有粽子卖,那时,家家户户都包粽子,自己不会包的,还要请人来帮忙包。地上摆着一大盆泡在水里的黄米,白色的淘米水泛着白沫隐隐约约露出黄色的大陆架,一大盆鲜红发亮的枣,还有一盆包好的粽子,发着绿莹莹的光,让人无比期待。大人们围着盆边包边聊,真是少有的温馨时光!孩子们当然是不安分的,一年一度的盛景当前,哪有心思写作业呢?一颗心全在粽子上,有哪个孩子不想动手尝试一下呢?粽叶很窄,要两三片排开,卷的筒太小,大人们说不合格,卷的筒大了,我却抓不牢,盖不住,一番折腾,一旦把米漏到粽叶间,据说会硌破粽叶,就得散开重来。尝试两次,大人就下了驱逐令:不要在这儿碍手碍脚,还浪费粽叶,学你的习去!除了包粽子,还有好多好多事情,都会被以“你做不好,学你的习去”之名逐离,后来,就真的不再尝试了。
对于孩子不请教奶奶,执意自己包,老公有点不爽,遂对孩子的包粽子事业采取了“不阻挠、不参与、不关注”的三不政策,一头钻进书房不出来,孰料,好奇害死猫,等着听厨房传来各种哭天抢地、气急败坏的声音未果,他终于忍不住亲临现场。碗里已经堆起的小山激起了他的兴趣,老公也好奇地拿起一片叶子尝试起来。无图有真相,他包的明明是日式饭团么,小小的,扁扁的,不过没关系啦,这是自由的王国,没有标准制式。再来一个,再来一个,老公包得兴致昂然,几乎停不下来,一边还赞叹:可以,比我想像的好多了!是说给孩子,也是说给自己的吧!尝试的感觉如此美妙,就算迟到了几十年,也丝毫未消失。
按网上的方法糅合记忆中的传统方法,先把粽子在压力锅中煮了三小时,再焖一夜,按照电视剧本,这儿应该端出一锅香喷喷的、有史以来最好吃的粽子,凝结着劳动的甜美和汗水的结晶。但事实是,粽子吃起来比较干,红小豆有点硬。不过我们还是吃得很开心啦,尤其是肉粽子。北方人大多对肉粽子抱以谜之厌弃,自己包一次吃吃,可能会从此爱上它。
总结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我家的传统就是:总结经验,有利再战。技术层面上的总结是:江米泡的时间要更长一点。其它层面的总结可就多了:有好奇心,有想法就值得支持、点赞,付诸实施就成功了一半,实施较为成功则距“完美”剩下了不足一米的距离。少有人走的路才是新路,新路才有新风景,沿着别人的老路走,永远抵达不了自己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