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21天设定了一个不用去完成的目标:
写完4篇手帐、4篇问答、1篇案例,一共九篇文章。
这是这周1发生的事。
确实,我没有启动自己去完成这个目标。但面对目标,我每时每刻都会听到一个声音:“要不要现在就去写点什么?”这声音听起来让我焦虑、闹心。
另一个声音:“但课程要求不用去实现。”
第二个声音让我好像对于不做、没完成这样的状态有了一些理直气壮。
这四天,给自己安排了补听落下来的课程,做笔记,同时也想抽出时间收拾一下家,毕竟入夏了,该把换季的衣服拿出来了。
课程快要补完了,但家还没收拾。就这样晃到了周四。
当下的心情:
有点自责:“你看,啥都没干,那个讲这门课的家伙又写了几篇文章发到公号里了!“
这句话写出来,我发现是较劲、比较在说话。其实,我的目标背后,有一个心目中理想的自己的状态。现如今,不好意思的说,这个状态很像那个正在讲这个课程的老师。
具备很好的专业素养,授课过程思路严谨,有趣有料有仪式感,理论加实践,深入浅出,在各大课程平台都能见到他的课程,几乎万众瞩目、线下课更是趋之若鹜,课程已开放销售,秒没的那种。更让人受不了的是,人家课程多,公务繁忙,赚了钱还不算,更不耽误写自己的公众号,一出手就好几千字。
其实,我和他干得是同样的买卖。但算是中途转型,入行时间晚,资历浅,岁数还比人家大不少。因此,中年的我有一份”急“在心里面。
总觉得,什么时候能到他这个程度就好了。专业能力、影响力、钱等等。
这是我的模式,找一个比自己牛的人,作为标杆榜样,然后跟随。这很像马拉松里的跟跑策略。但我发现我选错了对象,我直接把标杆定在了上届冠军身上,而我也许只是个练长跑4年的小白。
这个模式会把我带到别人的跑道上,但这个跑道本来就不属于我。
回到当下自己的跑道:
当下,我是一个刚刚从超市买了西瓜、在电饭煲预约了时间煮饭的家庭主夫;一个正在学习、践行新工作的中年人,一个不需要怎么努力就可以养活自己的人,一个暂时还不用财米油盐发愁、可以安心寻找自己的人,一个无名无份,别人对我没有期待的人,一个可以自由散漫说不想写就不写的人,一个未来有很多可能性的人...
这是我的跑道,而不是别人的。天下,我猜想,不会有第二个人写出与我一摸一样的经历吧。
当下的修行,就是“想拿起来就拿起来,想放下就放下”。如此而已,如我而已,写到这里,放松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