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看了一本书,叫《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作者是日籍。翻开书乍一看去,并没有写出什么区别于我们文化的新潮思想,很多观点也多是老生常谈,可自己买的书,咬着牙也要读完,结果沉下心来看,发现有些信息还是很有价值的。
一、读书有什么意义?
读书的意义有很多,这里从书中提取两点常被人们忽略的:
1、简单来说,能否妥善应对压力,是由够不够聪明决定的。
这里所说的聪明,当然不是指学习成绩好,而是指能够迅速抓住事物本质,然后确定优先顺序,而后配合自身能力作出判断,最终妥善选择如何行动的能力。
我之前反复炫耀过我家米奇爱读书,他爱读书并不是我逼他读的,而是他为了解答自己的疑问。他常常问我很多问题(小孩子都这样你懂的),我懂的又少,人又懒,能给他的回答只有一个:“我也不知道,去看书啊,书上有所有问题的答案”。就这样,后来他干脆不问我了,有什么疑问,直接自己去找书看了。
不管你是人际关系上出了问题,还是拖延癌晚期,还是想高效读懂一本书,你去书店,每一个问题都有相应的书架,那上面有世界上各个领域的牛人回答你的问题。
读书,能让我们混沌的头脑,变得清醒,耳聪目明。
2、不读书精神自然就很容易脆弱,一旦别人把话说的重了,你就会紧闭心扉,或者避而不见,或者郁郁寡欢。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你怎么又想不开了?怎么又一个人生闷气了?不要钻牛角尖好不好?你也太一根筋了吧?想一棵树上吊死啊?想开点,没有过不去的坎,宇宙那么大,换一种思维海阔天空。
如果阅读量变大了,视角就会随之增多,看问题的角度越多,越是能解释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况且写书的作家本身,多是个性独特之人,十个作家,会通过十种视角观察世界,阐释人生,若能让自己逐渐习惯这些来自他人的伟大视角,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就会发生巨变。
二、写读书笔记有什么意义?
1、一直以来,我不愿承认自己写的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去!太没有技术含量了,人人都会写人人都会做的事,做起来有什么意思!
可今天想承认我就想写读书笔记,我就要写读书笔记。写了无数书评的秋叶大叔告诉我,读书笔记也是书评的一种。刚开始我不理解这句话,后来反复琢磨了一下,嗯,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读书笔记更直观地反映了书籍的内容和质量。
相较于书评,读书笔记来的更客观真实,而书评更受评论者主观感受,知识背景和综合素养的局限。
2、你还记得上学时我们借优秀生的课堂笔记来抄吗(学渣的视角)?既便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但是认真复习一遍抄来的笔记,对课堂内容也基本了解了八九不离十。
对在漫长人生中读过的书而言,人类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如果想在读完每一本书后,都有扎实的收获,看完书后想比别人记得更久记得更牢,和别人形成知识信息的不对称,就需要写读书笔记,并养成长期的习惯。
3、对于我这个初入写作门槛的小白,没有足够的知识沉淀,不会写专业书评的人来说,写读书笔记也是最简单,对记住一本书最有效的方式,它涵盖了书的精华和重中之重,无论是自己看还是分享给他人,都很有实用价值。
直接看原著不好吗,干嘛要看你炒别人的剩饭?这个问题很多文学大家也有受过质疑,很多人喷于丹老师的《于丹说论语》不专业,太俗;说周国平老师的《尼釆,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要分一半稿费给尼釆,书中一半文字是引文,就是一本读书笔记加读后感。
但是如果没有于丹,没有周国平,对于那些经典的著作,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去深入了解它,又有多少人对它有兴趣呢?
彭小六一直宣称自己是做知识服务的工作者,罗振宇也常说自己是一个知识搬运工,作为正在步入他们后尘的渺小工蚁一族,把书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追求自我成长的学习者,我认为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从现在开始,用最简洁的方式深阅读,在鸡汤盛行的时代,认真为每一本书写读书笔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