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揭示法
由于孩子不知道自己的错误目的,目的揭示法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的一种方法。
目的揭示可以由老师、心理辅导员或受过训练的父母教育工作者来进行。在整个过程中,重要的是要客观而友善。要让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客观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目的揭示法可能对他们没有用处。
由于客观和友善很重要,因此,在发生冲突时不应使用目的揭示法。你在学习使用这一方法时,最好和孩子单独进行。训练有素的人通常在小组中或观众面前做目的揭示。阿德勒和德雷克斯就以在观众面前对一个孩子做目的揭示而闻名,这会使所有的人,包括那个孩子,都能从中获益。然而,我建议,当你对孩子们做目的揭示时,要在双方心情平静的时候私下里进行。
首先,要问孩子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你应该具体说出孩子的行为,比如,“玛丽,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教室里四处走动吗?你本来应该坐在座位上的。”
孩子们通常会说:“我不知道。”从有意识的角度来说,他们的确不知道。目的揭示法会帮助他们理解发生了什么事。即使他们给出了某种原因,那也不是真正的原因。
如果他们给出一个理由,你就说:“我有一些其他想法。你可不可以让我来猜猜看?你可以告诉我猜得对不对。”如果孩子说自己不知道原因,就像上面那样问她可否让你来猜。如果你的态度客观而友善,孩子就会被激起兴趣来让你猜。然后,你就可以用德雷克斯所说的“会不会是……”的句式来问问题,要等着孩子对每一个问题作出回答。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要得到我的关注,并且让我为你忙活?”(寻求过度关注)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向我显示,你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寻求权力)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你因为觉得受到了伤害,并且想要跟我或者别人扯平?”(报复)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所以你根本试都不想试?”(自暴自弃)
有两种反应会让你知道自己是否猜对了,以及孩子是否知道了自己的目的。第一种是认同反应。这是指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微微一笑,哪怕他同时回答“不对”。如果孩子的回答是“不对”,也没有认同反应,就继续问下一个问题。然而,孩子们的认同反应(在说“不对”的同时微笑)会告诉你,你猜对了。另一种反应是简单地回答“是”。一旦你得到一个认同反应或者肯定回答,就不需要再问下一个问题了。然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其他方式。如果孩子的目的是寻求关注,你要向孩子解释,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关注。然后,将孩子引导向以建设性的方式来寻求关注。例如,“你可以帮我为你想出一些办法,并且是对别人也有帮助的办法。”
你也可以同意关注她的行为,并且让她知道,你会以眨眼睛和微笑来让她知道她得到了约定次数的关注。这可以是你俩之间的一个小秘密。对很多人来说,这看上去是在奖赏不当行为。实际上,这是德雷克斯所说的“朝汤里吐口水”。一旦意识到了,就没有多少胃口了。
如果孩子的目的是寻求权力,你要承认你没有办法强迫她改变行为。然后,请她帮助你设计一个互相尊重与合作的方案:“你是对的。我强迫不了你。我们怎样才能以相互尊重的方式来使用各自的权力解决这一问题呢?”请求帮助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这句话能够引导大人和孩子双方由权力之争转向用权力作贡献。
如果孩子的目的是报复,你可以表达出你对于理解你或者别人怎么伤害了她的兴趣:“对不起,我没意识到我伤害了你。你能原谅我吗?”或者,“那种情形让你受到了伤害,我很难过。如果是发生在我身上,我可能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充满关切地倾听,而不要评判,是最能鼓励这种孩子的方法。不要辨解、解释或试图改变孩子的看法。反射式倾听会有帮助。在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之后,可能会更愿意听你的看法,并和你一起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的目的是自暴自弃,就要安慰孩子,告诉她你理解她的感受,因为你自己也有灰心丧气的时候。然后,要表达出你对孩子能力的信心,并且制定一个能确保孩子成功的分步骤的小计划。“我知道你不相信你能;但我知道你能;而且我愿意尽我一切所能帮助你成功。”
目的揭示法可以成为你识别孩子错误目的的第三条线索。在德雷克斯和一个孩子谈话的短片中,看上去德雷克斯已经确定了孩子的目的是寻求权力。他不断地通过用各种方式问“会不会是……”的问题,希望能得到一个认同反应,但他得到的始终是否认的反应,而且没有认同反应。最后,德雷克斯改问报复的问题,孩子终于承认是他父母的所作所为让他感到受了伤害。
老师可以用目的揭示法来加深对孩子的理解,并表达对孩子的兴趣。一旦你知道了孩子的目的,你就能够以此为基础来展开讨论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