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毁灭计划总共分三步。
1
逃课
能逃就逃。逃课才是大学最浓墨重彩的一部分,没有逃课的大学生活,那你肯定是上了假的大学。
2
非得上课的话,低头玩手机
在第一步计划实施成功后,你会看到老师的初级抵抗措施:提高点名频率,设立学习小组点人头等等。
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硬碰硬,你可以出现在他的教室里,但是你完全可以无视他,低头刷微博和朋友圈。
3
“他讲课特别没劲”
要记得跟自己的舍友和小伙伴们这样说,就算你并没怎么听过他的课。
但是一个大学老师的课让你不得不玩了两个小时的手机,刷了三遍同样的微博,难道不是因为他这人就很没劲吗?
搜索关注“吾聊职场”公号,碎片化职场学习
我曾经毁掉过一个大学老师。
大一的时候,我选修了他的美学课。美学是用来干嘛的?不懂,说不定他是来教时尚搭配的。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走进了他的教室。
他很年轻,穿着正式的西装,手里总是拿着一杯豆浆或者咖啡。通过他的自我介绍,和拘束的站姿,我知道他的大学教授生涯刚刚开始。
他说他从不点名。
第一个学期期末的时候,他收到了大概十分之一同学的期末论文。他拿着一沓薄薄的作业,笑得有点尴尬。
大二的一个暴雨天,全班70多个学生,来上课的只有12个人。他穿着湿淋淋的西装冲进教室,看见偌大的教室就我们几个人,愣了好一会儿。
下周的课,他说:“从现在开始,我可能每学期要点三次名啦。”
因为他上课风格轻松,作业负担又不重,考试也很好过,所以每学期选修他的人也很多,但是实际来教室的学生通常只会有选修人数的一半。
他看起来好像不太在意,也渐渐不再穿西装上课,因为有学生会笑他,上课穿得太正式啦。
大三的时候,他有的时候会开始照着那本《美学概论》讲课。
从前他来上课,从不会打开课本,上课就是上天入地地吹,讲亚里士多德,讲鲍姆加,讲宗白华。他才华横溢,很容易就让学生跟上他的节奏。
然后就到了大四最后一个学期。我清晰地记得那节课,他穿着汗衫拖鞋,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地读课本。底下一堆低着头的学生,他走到哪哪就抬起一片脑袋,那场景特别搞笑。
我当时趴在桌子上打盹,旁边的舍友把我捅醒,要我小心走到身边的老师。我跟舍友抱怨说:这课好无聊啊。
我觉得他应该是听见了。
因为他讲课的声音,突然停了很久。
搜索关注“吾聊职场”公号,碎片化职场学习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上大学?
鹰叔曾经写过一篇深度好文《咪蒙,实习生休学了,然后呢?》,里面有一句话说,大学是为了享受更多的资源,认识更多的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去摆脱之前那些碎片化的,短视的,甚至有些愚昧的观点。
很多人说,那大学为什么要听课?我不听课,照样自学过考试。
我们是被应试教育鞭挞出来的一代。对于我们来说,学习的唯一目的,大概就是单元测,二模,三模,期末考,高考。
我认识很多这样的人,高考前疯狂学习,大学完全放空,进入职场后疯狂学习,疯狂后悔自己度过了逃课的四年。
再也不会有这样一个四年,一个人的智力和身体刚好都在巅峰,而且还刚好拥有一生中最空闲的时间——随后到来的人生中有工作和家庭,所以再也不会有了。
而这四年,我们是逃课在宿舍里睡过去的。
搜索关注“吾聊职场”公号,碎片化职场学习
大学里听课的意义是什么?
最大的意义应该在于help you keep in track,你也可以理解为“督促大家学习”。
平日里大家都说大学上课没有用,因为大学主要靠自学,课堂上学不到知识或者学到的知识,已经过时无法投入实际生产中去,还不如逃课自己学习获得的知识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说法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的投入到所谓的课下学习中去。
就我所见到的人中绝大多数以“自学”名义逃课的人,都没能做到真正的自学。
要么发呆,要么打游戏,反正就是各种荒废掉了,到期末刷刷书搞定及格线。
离开了课堂,就意味着你离开了可以请教的老师、交流的同学、进度明确的学习计划、良好的学习氛围。
离开了课堂,意味着你离开了可以帮助克服你惰性的环境。
在所有坏品格中,唯惰性拥有把一个人完全毁掉的力量。
我们在进入大学前,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拖延症、惯性逃避、不求上进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自己,那是因为很多人其实还没有沾染上真正的惰性;
而在进入职场后,这就是决定了3000月薪和30000月薪的最关键、最基础因素。
搜索关注“吾聊职场”公号,碎片化职场学习
怎样得到一节很有价值的课?
我们需要重新摆正“有价值”的意义。
我们被高考制度荼毒了很久,以至于到了考试并没那么要命的大学,很多人就不知道到底为了什么而学习了。
不要去思考听了这节课能给你多少分,而是去思考这节课,这个大学老师,能给你带来什么。
一个大学老师能给你什么东西?
口才。
能站在高校讲台上的人,就算再怎么照本宣科,其表述能力都远远在你之上。
观察他的身体语言,分析他的表达习惯,当日后进入职场,这些就是你做会议报告、工作沟通的最基础技能。
逻辑思维。
如果你试过全程跟进一个大学老师的课程,并做思维导图,你会发现他们特有的思考方式——这是一种本科生中,仅有5%的人能掌握的高端思维习惯。
多数人在离开大学后,他们依然循着儿童一样的思考方式——想到哪算哪。
这样的思维方式会对工作产生极坏的潜在影响:
抓不到工作重点,在无用工作上浪费太多时间;
无法适应多线程工作,一旦有插单,就整个人崩溃死机。
高强度的专注力。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进入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
"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
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
高峰体验在我们工作和学习中都会出现。一旦出现,就是你创造性最强、效率最高的时候。
你会发现,无论你做什么都很有感觉,任何事情都得心应手,好像自己所有天赋都被激发出来一样。
我们这一代人对高峰体验的说法是,“转发了一条灵验的锦鲤”……
而这种神奇的心理状态,是可以有意识培训的。
通过长时间专注于一节有质量的课程,收束你发散的注意力,一旦“听进去了”,你会发现,老师讲的东西还是挺有意思的。
搜索关注“吾聊职场”公号,碎片化职场学习
来自一位学霸的听课攻略:《如何拿下一节听起来很无聊的课?》
一开始,老师讲课的确声音不大,又很沉闷,所以我就开始习惯性地观察老师(果然学霸,这是习惯性地观察侧写人类啊……)
首先,从老师的履历来看,非常卓越,但为什么讲课这么沉闷?是为了敷衍我们吗?
但是他一开始上课,PPT里就列了很详细的提纲,有引入、概念解释、源流分析、重难点举例、总结、疑难解答。
所以,老师不是在敷衍我们,而且上课之前做了非常精心的准备,可以看出他认真的工作态度。对我而言,认真的人都很值得尊敬。
其次,既然做了精心准备,为什么讲课还会沉闷?
我开始注意到,老师本人讲话速度有些慢,而且许多地方会有停顿,但是他每次停顿之后,就会爆出一些小小的延伸知识,所以他的停顿不是为了浪费,而是为了能给问题做更好的交待和解释,而这个小细节,很容易被错过。
这又从侧面反映出,他可能没有注意过课堂上同学们的即时反馈,而是更专注于自己的小宇宙,态度不苟且,所以造成了他和同学们的接受知识上的断裂。
我还注意到,老师刚开始讲课,声音不大,有些拘谨,可能这也是同学们刚开始觉得老师人格魅力不够,然后陆续分心、离开的重要原因。
但是,随着讲课的进一步深入,老师讲话声音明显大了起来,而且开始放松,居然在某几处出现了讲笑话的意图,虽然笑话效果不是很出彩,但我看到了他的慢热和用心。
老师整堂课讲下来,不是很生动,但是讲课态度非常严谨、认真,而且思路很清晰,他的思路,对我在其他课上的分析思路,帮助非常大。那节课知识密度也很大,逼得我必须整堂课保持很高的专注度才能跟进。
那节课上下来,我的笔记做得满满当当,下课之后,觉得非常满足,收获很大。
搜索关注“吾聊职场”公号,碎片化职场学习
致那些不甘堕落的大学生。
选择你的同伴。跟那些上进又聪明的人在一起,然后戒掉王者荣耀。
选择你的课程。必修课无fuck说,但是希望你的选修课是发自真心。
选择你的老师。打听老师的时候,请不要以是否好过考、是否作业少为标准,用一点课余时间去偷蹭其他老师的课,找到最适合你的那款。
选择你度过这四年的方式。
你可以选择睡觉,不过毕业后,你睡觉的时间也不会减少;
你可以选择打游戏,不过毕业后,你还是可以打游戏;
你可以翘课去浪,不过毕业后,你还是可以说走就走;
你可以继续刷微博,不过毕业后,新浪也并不会倒闭。
有些东西,唯独这四年才会有,我希望你发现和珍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