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和写作分不开。
写作是对思路的整理,写出来,才进一步深化思考结果。
所以很感谢这个打卡群。
李敖说,思考的能力,包括化抽象为具体,化具体为抽象。人一定要懂得思考。
一篇推文说,北大著名教授的课堂上,刚开课站满人,后来一个大讲堂里面只有20-30个人。于是感慨中国教育的功利性弊端。一个英专老师评价道,结论不能这么得出,以前听爱因斯坦的课的学生也寥寥无几。有可能是老师讲的东西太深。
想起外聘的尤西林教授的人文科学那门课,上年我去旁听了,选课的人很少,虽然是在大讲堂。听这门课可以了解到很多文化底蕴。老师几乎是通才的感觉,可以用易懂的各个领域的例子来阐释一些高深的道理。虽然我有时听着听着会刷手机,但是不得不承认听他的课受益匪浅。对于潮汕迷信文化的理解,也是因为他而有新的看法。以前我一向对拜老爷没什么好感的,但是在妈妈面前还是要虔诚的拜。我觉得没什么意义,还要买香柱买金纸,浪费钱又污染环境。高考我妈经常要拉我去拜……我说……我不如把时间用在复习上。尤教授说,这种对祖宗对神明的信仰,恰恰起了维系潮汕地区道德体系的重要作用。看看潮汕女孩的贤惠顾家,还有潮汕人民家庭观念之强。以及后来,在一次下底调研时,一个叔叔说,他对祖先非常信仰,他感觉人在做,祖先在天上看,所以他不敢做违心事。在这点上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种信仰对潮汕人民心理精神上重要支柱作用。再到后面学习基督教文化,那是一种更完善更具体的信仰系统,进一步了解到信仰的强大,转移到潮汕文化,才更加理解潮汕人们尤为虔诚的神明祖先信仰。
说回尤西林教授的课。想起去年我旁听时课间还和他聊过一下下,他知道我是英文系后,说,拿来听这个也是有利于开拓思维的。其实我不是为了自己专业或者什么来的,真的是想学习。之前朋友圈一个师兄推荐过,所以我就找时间来旁听了,而且旁听之后觉得很好,就又继续旁听了。今年有幸可以选上。只可惜,仅仅三周的课,我只能上两周。就是去打橄榄球的那两天开始上课。
关于教书,我真的觉得学术厉害跟教书厉害是两码事。
像john教圣经,内容够多吧,但是他也是可以挑重点,让我们在一个小学期受益匪浅。讲课真的挺厉害的,可以临时从多个角度给我们剖析。
那个结论确实不该那么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