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交往最舒服的关系是要保持边界感。生活中我们会与很多人交往,有的让你如沐春风,有的则让你眉头紧锁。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还是边界感的把握。
心理学将“边界感”称为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底线或者分寸。边界,是关系的灵魂。
昨天办公室里几个兴趣相投的同事一起吃饭,我们都卸下了工作的疲惫,边吃边聊。聊着聊着,我们聊起了边界感。木老师说他有一件事一直耿耿于怀。我们都问其原因。刚开始,他不愿意说。在我们的追问下,他娓娓道来。
原来,去年来学校顶岗的一位小姑娘临走时送给我们办公室每人一个坐垫留作纪念,木老师把坐垫视作珍宝,他觉得那是小姑娘的心意,他要好好保存的,因此一直舍不得坐。
新学期,随着分课调整,办公室成员也发生变化。田老师来到了我们办公室,他没有坐垫。我们其他每人板凳上都有一个漂亮的坐垫。他看木老师的坐垫放在柜子里没有用,他不客气地拿出来放在了自己屁股底下。等木老师发现并问他时,他说都是哥们,不分彼此。木老师碍于情面,只要忍痛割爱。可是,这件事让木老师很生气,他说他不是小气,他生气的是田老师不经允许就拿走了坐垫,做事没有分寸,太没有边界感了。
我们七嘴八舌地开始了对“边界感”的讨论。如何保持边界感呢?
首先,同事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关系再好,使用别人的东西要经过主人同意。
其次,同事之间要有规则意识。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懂得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
刘润老师在《底层逻辑》里写道:边界感的本质,是对所有权的认知。你要知道,什么是你的,什么是他的。
守住边界,行有所止,言有所限,拥有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我们都应懂得守住自己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