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梦中,见一翩翩少年,口中吟咏“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我上前问他,可知这诗谁人所写?
他微笑答之,当然!
这是我最喜欢的诗,出自元代唐珙,字温如。
全诗如下:
《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我不记得唐温如是不是唐朝的,乃问他:你说唐温如是元人,为何此诗被收录在《全唐诗》?
少年答曰:因为此诗构思新颖独特,诗境缥缈奇幻,即使放在辉煌璀璨的大唐诗篇中,也绝对是上乘之作。所以,在清朝康熙年间编写《全唐诗》时,编写者竟把它误作一首唐诗,收录于《全唐诗》。
后经中山大学陈永正教授考证,发现它不是唐诗,而是一首元诗。
少年说完飘然而去,只留下朗朗笑声。
醒来后,我翻开百度查询,得知此诗作者唐珙,不是《全唐诗》中所说的晚唐人,而是元末明初的诗人。
那么唐珙为什么会被误以为是唐人呢?
除了当初参考文献的错乱外,便主要因为这首诗写得太好,具有唐诗的品格特征。
从诗题《题龙阳县青草湖》来看,唐珙这首诗是一首纪游诗。诗题中的“龙阳县”,即今天的湖南汉寿。“青草湖”,则位于洞庭湖的东南。因为“青草湖”与“洞庭湖”两水相连相通,所以正文中便写成了洞庭湖。古人的纪游诗,要么赞美山水而寄情于山水,要么凭吊名胜而托意于名胜。这首诗正是诗人唐珙为了赞美与寄情洞庭湖而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诗的开篇两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即随着秋风的劲吹,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了层层白波,似乎是衰老了许多,更是使得美丽的湘君,一夜之间愁成了满头白发。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唐珙游览洞庭湖时,显然正值萧瑟的秋天,所以他的悲秋之意可想而知,但诗人又没有直接去写自己的悲秋之情。
而是塑造了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悲秋之情。湘君,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传说死后化为了湘水女神。这样一个美丽的湘水女神,却一夜之间白了头,其愁思也就不言而喻了。按照唐诗的品格特征来看,这点正是富于形象性的具体表现。另外,渺茫的洞庭湖水本是无情之物,诗人却以一个“老”字,融情入景,不得不说是出神入化之笔。
诗的三、四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即喝醉以后忘记了水中的星辰只是倒影,睡梦中仿佛荡桨在灿烂的银河之中。从这两句诗的意思来看,显然诗人着重于对梦境的描写。虽然说古典诗歌中不缺写梦的诗句,但这两句绝对算是很美好的一笔。究其原因,便是它具有大胆的想象,从而赋予了它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