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湾一位90后女性作家最近自杀的新闻传遍两岸三地,前几天看新闻的时候并没有想要写一篇文章的想法,但是今天再次看到,知道她小说的名字,知道她的经历。
还看到了那位被称为“狼师”的培训班老师的声明,双方各执一词,我们并不清楚其中的真相,只是她离开人世的事实让人感到惋惜。
那位老师在声明中强调了六点,其中我对第三条最感兴趣,如下:
据林小姐专访中表示于十六岁已有严重忧郁症,本人当时与其素未谋面。本人现在回忆林小姐也曾课业压力及志趣不合而快乐不起来。她说她是一个文学的灵魂却禁锢在理工科的躯壳中。
读完这段话,我毛骨悚然。让我想起了安妮宝贝,虽然现在她已经改变文风及内容,但是很多人提起她还是以割腕、自杀而著称。这种阴郁的内容曾在某个时期是她文章的主色调。
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当你读完她的文章,你会完全沉浸在这种阴郁中无法自拔,更可怕的是,你还离不开她的文章,你会一遍一遍地翻看,因为你觉得她文中的那个人就是你。
2
你们是灵魂相通的人。不愿意与人群接触,爱一个人死去活来,但是又不愿意表露爱意,总是折磨自己折磨对方,无情又多情。
其实与安妮宝贝文中那种近乎“变态”的人一样的不少,否则她不会迅速成名,许多人尊崇她为偶像。当然,先前的我就是一个这么不可理喻的人。
从那位老师的声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小姐本就是带有抑郁、自残基因的,而那位老师的侵害只不过加速了这种自残的进程,而也让他的行为成为这种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不只林小姐带有这种基因。文艺女青年是广大女性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要试图随随便便玩弄一个女人,尤其是爱好文学、又能书写的女性。
3
她们脆弱得如鸡蛋,一碰就碎。她们强硬得如石头,怎么暖都不会化。她们敏感、多疑、神经质。
她们博览群书,看惯了爱情的分分合合,说起来头头是道,以为早已看破红尘,一切经历都会云淡风轻,如果要是这样想,你就错了。书中的道理她比谁都懂,只是放在自己身上,她比谁都看不开。
她是与一般女子不一样的人。别的女子嘻嘻哈哈也好,苦苦闹闹也罢,最起码有情绪反应,可是她不同,她从不嘻嘻哈哈,也不哭哭闹闹,你摸不透她的情绪波动,只是突然在某一刻,她会做出任你怎么想都想不到的事。
爱好文艺的女子,抑郁和失眠是她们最亲密的小伙伴。她们长时间郁郁寡欢,没有什么难过的事情,就是觉得没什么值得高兴的,一切都是那么毫无意义。喜欢一个人呆着,觉得与别人也没什么好说的,别人也不懂自己的世界,自己也懒得理会世俗的生活。
好的事情从来不会兴奋,坏的事情会永远留在心中。成为身上的一块伤疤,永远无痊愈的那一天。
别人可以慢慢地把一件事情忘掉,而文艺女性不会。想起了萧红,落寞、寡欢是她们的独特气质。所以林奕含永远忘不了那次伤害。不仅仅是那次伤害,人生中任何的一次受伤她都会随时拿出来祭奠。
4
爱好文艺的人总是觉得自己不被别人所理解,别人进入不了她的世界,她对别人的世界也不感兴趣。
“文字”似乎从来没有被看作一份吃饭的工具,而事实是有一部分人除了文字,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如果让她放弃文字,改为从事其它,她会一直觉得自己不得志。
从而怎么也快乐不起来。
“文学”、“文艺”、“文字”这一类东西无法用语言描述,没有办法说清楚为什么有些人对之如此着迷,喜欢这些的人视这些如生命,不喜欢的人觉得太过矫情、无病呻吟,不如挣钱来的实在。
林奕含说“她是一个文学的灵魂却禁锢在理工科的躯壳中。”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她对文学的热爱。也可以看出她所追求的并不是世俗人眼中看中的好成绩,而是思想层面的东西。
她认为她至始至终都是与众不同的,她把自己摆在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但是高处不胜寒。任何一次风吹草动都让她寝食难安。
5
爱好文学的人都是热爱幻想的一类人,她们不容许自己的人生中有任何瑕疵。
对林奕含来说,老师当年的伤害是她一辈子不能忘记的痛,所以她要把它写下来,然后再以一种“殉葬”的方式祭奠那段见不得人的往事,以给自己短暂的一生一个烟花般绚丽的结局。
是的,我主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我不能忍受自己曾经受过那种侮辱,我不能容忍受过那种侮辱之后还若无其事地活着,我要做出一些事情来反抗曾经受过的侮辱。
她选择了自杀。一种回击那段侮辱最激烈的方式。干脆利索,一石激起千层浪。
人们开始关注她的小说,人们开始关注她的死,人们开始谴责那位老师。但是,其实我不是有意的,我只是想默默地、悄悄地离开这个世界。
我要把那段往事用我的文字描述下来,我要用书写来忘记那段伤害,然后与这个世界说“再见”。
现实中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但是若是把作者的自杀放在文字中,那再平常不过。因为作者本就是不同寻常的一类人啊,“自杀”是这类人最喜欢选择的离世方式。
海明威、川端康成、海子、三毛……
文艺青年如一颗炸弹,你永远不知道引线会在何时着火。
随时,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