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七年九月,这位帝国的开创者被安葬在骊山的地宫之内,据《史记》记载,里面藏满了奇珍异宝。有哪些宝贝我们不好说,但是可以从侧面了解一下。西汉末年皇室宗亲刘歆编著的《西京杂记》里说:汉高祖刘邦占领咸阳后,在宫里吃惊地见到一种青玉五枝灯。所谓五枝灯,就是一个灯柱上分出五个分支,都可以点灯照明。刘邦见到的这个青玉五枝灯,五枝都做成了蟠螭——传说里龙的一种后代——的形状,蟠螭口中衔着照明的灯。一经点燃,身上的鳞甲会抖动,屋里明亮闪烁,就像漫天的星辰。
多么神奇而梦幻的珍宝。
《西京杂记》有许多夸张之处,鳞甲会动不太现实,一个可能是鳞甲用光滑的金属制成,表面会反光,而古代照明又是用火光,明暗不定,反射出来就仿佛是鳞甲在活动一般。不管实情怎样,至少可见在汉朝时人们就对秦始皇这位天下之主所拥有的财富,产生了丰富的想象。
《史记》还记载,为了不让后来人打扰亡魂的安眠,能工巧匠们在秦始皇的陵墓中装置了能自动发射的机弩,防止觊觎此中财富者前来偷盗,在完成了这一设计后,他们也集体被封闭活埋在墓道里,用死来保守最后的秘密。
《史记》能说的都说了,能猜的也都猜了,唯独没有提到一件几千年后令世人震惊的东西:兵马俑。说明即使是离始皇帝仅仅百年左右的太史公时代,就已经没有人了解哪怕一丁点儿此事的风声。那么庞大的一件工程,从制作到埋藏,竟然如此隐秘,真的很难不令人怀疑,这位开帝国之先的千古一帝,究竟还在地下藏了多少秘密。
秦始皇九月下葬,按照秦国的历法,这个月刚好是一年的年尾。
第二年的春天,新天子秦二世又追随父亲的足迹,巡游了帝国的东方,北至辽东,南至会稽。凡是当初父亲巡游时所刻下文字的大石上,秦二世全部追刻了歌功颂德的内容。
直到夏天,他才回到咸阳,长途的旅行使他颇有些疲乏和厌倦,他向老师赵高表达了内心的想法。
秦二世说:人活在世上,犹如白驹过隙,时光短暂。我如今君临天下,我想随心所欲,追求极致的享受来度过余生,您觉得可行吗?
正年富力强的赵高回答他:这正是贤明的君主追求的生活方式啊,但是目前的形势恐怕并不允许陛下您如此。大臣们都是先帝遗臣,当初我和李斯在沙丘谋划拥立您,他们本来就有所怀疑,自从您即位以来,他们内怀不服,早晚生变。臣每天都战战兢兢、惶恐终日,陛下又怎么能得到真正的安乐呢?
秦二世一向对这位老师言听计从,任由法律专家赵高对秦律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更正,在原来的基础上变得更加苛刻,大臣有罪,都由赵高亲自审理。赵高借二世之名,对能阻碍自己专权者大开杀戒。
但刚到秋天,东方传来的消息便令咸阳宫殿蒙上了阴云。有一支九百人的队伍被征发,去往帝国北部的渔阳郡戍边。在秦帝国治下,像这种被征发了去义务劳动和守卫疆土的队伍随处可见,并无稀奇。
但这九百人走到大泽乡时,其中的屯长陈胜、吴广却振臂高呼: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这句闻名后世的口号的指引下,九百人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愤而杀死押送的都尉,开始进攻周边的县城。
这九百人应该都是闾左身份,大约是离开原籍寄居在他乡的穷困者,他们起事的理由是连日大雨,估计来不及按照约定的日期赶到渔阳郡,按照新的秦律是死罪。即便如期赶到,在当地作为戍卒,遇到匈奴或东胡族的骚扰,也多半有去无回。所以“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死必须死得轰轰烈烈。
当然为国征战守边而死,也可以轰轰烈烈,所以实际点燃起事欲望的,是另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同样是死,不如赌一把荣华富贵,这才是大部分人内心的真实渴望。
有意思的是,陈胜吴广们一边高喊王侯将相不是注定不是天命,一边却仍然要借王子扶苏、楚将项燕这些世袭的王侯将相的名义来增强队伍的号召力。
现在有一种网上的观点是:按照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的《徭律》来看,误期只是罚款就行了,所以陈胜在说谎。这种观点是很不靠谱也很轻率的。因为出土的秦简,并不是完整的秦律,也并没有证据表明是秦二世时用的秦律,如前所述,秦律在赵高手里还有过一次修改,变得更为严酷。而且陈胜既然是戍边而不是徭役,就该对照《戍律》,而不是《徭律》。
但是“误期当斩”这句话是不是陈胜用的借口,则真的值得商榷。陈胜和他那一拨九百人要去的地区是渔阳郡,在今天的北京密云附近,但是他们还在安徽境内就直接不走了,这时候其实根本还没有走多少路。刚出发就判定要误期,多少显得有些可疑。
在就近攻下蕲县后,陈胜亲自率军占领陈县,自立为王,号“张楚”。他派出的将领葛婴则向东收取周边,葛婴在东方打开局面后,立了一名楚王,在听使者说陈胜已自立为王后,又杀死自己所立的楚王。这一反覆的行为,说明当初葛婴和陈胜在分道扬镳时,还没有详细的起事计划和政治纲领,也侧面证明了大泽乡起义是临时之计,只做了比较仓促的准备工作。
陈胜和吴广本人并没有多少战略眼光和远见,但他们的起义,却仿佛是一根火柴,迅速点燃了天下反秦之士心中的火焰,一时间,各郡县纷纷有人杀掉秦朝的官吏响应陈胜。
其中最活跃的,当然是被始皇帝消灭的六国王室和贵族后裔。十多年的时间,还不足以磨灭他们心中亡国亡家的仇恨。
曾行刺秦始皇的张良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因为他就是韩国的贵族后人。
张良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韩国国相,能相继做到国相,说明家族在国内的地位非常不一般,因为先秦时代,世族的威望和权力时无比强大的。假如不出意外,张良成年以后,也能世袭到地位和财富。所以在他二十岁之前,人生最大的志愿大概就是像祖辈一样,为国尽忠效力。然而意外发生了,就在即将弱冠时,秦始皇开始了统一战略,铁骑肆虐东出,韩国因为国力最弱又紧邻秦国,首当其冲被消灭。
那是张良人生里第一次听到梦碎的声音,祖国亡了,家族散了,这对于一个正要大展宏图的青年来说无疑是不共戴天之仇。这也正是张良之前宁愿散尽家产,也要雇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原因,凭他个人的能力,也许摧毁不了那个罪恶的帝国,但至少可以诛杀掉坐在帝国宝座上那个罪魁祸首。
刺杀行动终究功亏一篑。以个人力量对抗强大的组织,无异蚍蜉撼树。为了避罪,张良逃到东方已经隐藏了近十年。这十年里,他即使仍有强烈的复仇之心,却始终没有好的时机和对策。
但听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纷纷响应,张良眼前一亮,他知道他等到了,这是复兴韩国的最好机会。
其他各国的后人和他想法一样,张耳、陈余是当年魏国名士,这时投奔陈胜,向他请求了一支军队北上,攻取过去赵国的地盘。而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项梁的侄子项羽,则在吴中起兵。
就连东阳一个县令的下属陈婴,也在当地青年们的拥戴下占领本县宣布起义。史书当然不会无缘无故记载一个平凡之人,这个陈婴本人名望也许不怎么样,但是他未来的曾孙女,会起名叫陈阿娇嫁给汉武帝,并留下“金屋藏娇”这个典故和成语。
各地一时刮起反秦风暴,烽烟四起,年届不惑的张良再次想起二十岁时候的梦想,满怀复国希望的他也聚集了一百多少年,但终归势单力薄,准备先去投靠有实力的部队,再图后计。
行军途中,张良遇到了与他一生关系最密切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