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意指事情的成功与失败都源于同一个人。
它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萧何月下追韩信,将其举荐给刘邦,使韩信拜将封王;后来吕后欲诛韩信,又是萧何设计骗韩信入宫,致其被杀。因此史家感叹“成败一萧何”。
这句俗语既揭示关键人物对局势的决定性影响,也暗含世事无常、人情反复的哲理,至今被用来评价那些既能成全又能毁掉他人事业的“双刃剑”式角色。
这句俗语中的主人公萧何,沛丰人,西汉开国首功。秦末为吏,早年识得刘邦才略,以刀笔之姿,暗结豪杰。起义后,他“镇国家、抚百姓、转漕给军”,先取秦律令图书,奠汉制根基;守关中,足兵足食,使刘邦屡败复振。韩信微时,力荐“国士无双”,月下追还,助成垓下之业。天下既定,采摭秦法,作《九章律》,整齐户籍、漕运、盐铁,以文吏驭功臣,开“布衣将相”之局。晚年营造未央宫,示壮丽以威四夷;纳召平之谏,让封置田,避“功狗”之祸。惠帝二年卒,谥文终,图形麒麟阁。后世称“汉初三杰”,独萧何以相国、法家、后勤三者兼备,为中华帝国体制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