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拼音】
chéng yě xiāo hé,bài yě xiāo hé
【释义】
把事情成功和失败都是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
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解释:韩信能成为大将军,就是萧何的推荐。现在他被处死,也是萧何贡献的计谋,固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俚语。
【近义词】
功过相抵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西汉初年,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他是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淮阴侯,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 ,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年轻时的韩信为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
后来刘邦的谋臣萧何认识了韩信,通过与韩信交流发现韩信是不可多夺的人才,十分赏识韩信。有一次,刘邦要行军到南郑,路途十分崎岖艰难,加上连续多日暴雨,粮草又十分紧缺,很多官兵趁夜里逃跑。萧何担心韩信一直在军中得不到重用打算逃跑,于是连夜骑马去追韩信,终于找了几天后终于找到韩信,并劝说他回到军中。
刘邦由于一连几天也找不到萧何,十分生气,见到萧何回来连忙跑去骂韩信:“你逃跑,是为什么?” 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刘邦问道:”你去追回来的是谁?” 萧何说:“韩信啊。” 刘邦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刘邦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 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 刘邦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 刘邦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刘邦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 刘邦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韩信对于局势的分析、估计和消灭项羽、统一全国的计划,果然使刘邦听了非常满意。于是,发兵东下,灭了魏国、赵国,收降了燕闰,征服了齐国,最后又包围了楚霸王项羽,把他彻底打垮,完成了统一,建立了汉朝。刘邦便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即汉高祖,萧何做了丞相。
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对韩信却不放心了,首先解除了他的兵权,改封他为“楚王”;不久又把他逮捕,赦免后再改封为“淮阴侯”。最后,刘邦的妻子吕后和萧何商量出一个计策,把韩信骗进宮中,当场杀害。因为韩信的成就,是和当初萧何的竭力推荐分不开的;而韩信最后的败亡,也和萧何分不开,所以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造句举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你能有今天的棋力与你多年来的勤恳自学不无关系,但也正是如此,你的缺点也和你没能接受系统正规的教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