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偶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开头就把我惊着了。
这篇文章算是旧相识,少年时候就曾读过,也记得里面如同工笔精描的野菜,看得我浮想联翩垂涎三尺,后来学会一个词,用来夸赞周作人散文——冲淡平和。其实只是鹦鹉学舌,并不太能真切理解。再后来,才知道周作人和鲁迅的恩怨,知道了他日本太太与鲁迅的龃龉,偏偏鲁迅是我极崇拜的,连带着就厌恶周作人,便不多涉猎他的文字。
但心里也会自省是不是我的迁怒对他有些不公,及至今日,重读《故乡的野菜》,第一段就是这样的文字: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第一次见到对“故乡”这样的理解和诠释,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日,人们借助科技可以很快从地球一端到达另一段,漂泊已经成为了太多人的生存常态,人们也依旧会用不同寻常的语调谈起自己的故乡,那个地方是生命中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领域,故乡,只能是一个专有名词吧!
周作人究竟有多博爱,能在心里装的下这么多的故乡,住个五六年便把此地认作家乡,让我不由得想起那句“有奶便是娘”应该就是说这种状态吧!若是不晓人事的婴孩有奶便认作娘也就罢了,毕竟婴孩只能从动物的本能出发,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高地做要求。可是,一个成年人,如果满世界认故乡认家乡就有些让人难以苟同了,尤其刺眼的是还在南京北京之间夹杂了一个“东京”!虽说东京是丈母娘家,周先生也太不见外了,莫非,和周太太感情颇好,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这样的逻辑的话,其实应该让周太太把她的一亩三分地陪嫁过来才显亲密嘛!可是事实上是这个日本太太好吃懒做,鲁迅当时也算中产收入,怎奈“黄包车拉进来”禁不住“汽车拉出去”,日子过的捉襟见肘。这也罢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可她还是喂不熟的白眼狼,吵着分家,甚至闹出大伯子偷窥弟媳洗澡的幺蛾子。原以为是周作人遇人不淑,但如今看来是物以类聚了。
想起邻居家的一个事儿来,邻居是个老中医,中医讲究传承,儿子青出于蓝,不仅继承了父亲一身医术,还上了大学当了博士再后来还公费留学出了国,到美利坚取经,怎奈取经几年之后经没有取回来倒是娶了个外国媳妇儿,成了美国公民,老父一再催促他回国,儿子竟回答:“当医生,在哪里不是一样的救死扶伤?”
卢新宁曾说:“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
你可以一无所有,但起码有一颗爱国的心,也许祖国千疮百孔,也许祖国战火连天,也许有黑暗,有腐败,看着她,你可以愤怒可能失望,你会担忧会心疼,但是请你不要离开她。因为,她是我们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