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言顺,才能事成
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有这样一个观点,我国古代哲学一直有一条清晰的脉络——正名然后思辨,起初我并不理解因何要正名,直到有次上管理学课谈到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做服务,三流做质量,我才理解定义的重要性。
定义廓清了问题思考和解决的边界,也让事物的本质更清楚,明白。
我们现在面对的信息困境,一定程度来看,就是正名的分散化,各家各话,没有一个足够说服力的权威定义,诸如某东认为真假标准要第三方出具证明,第三方又掌握在某东手里,民众通过真假鞋对比一律不作数,这就是对真假的定义不同,民众认为这是强词夺理,但实际上企业在卖货时就把这个默认为前提了,所以,“你穿的鞋没有真假,只有合适不合适的区别。”
说完正名的意义,我们来说说我为什么说16年是道德崩坏的元年。
正 文
众所周知,2016年是网红经济元年,那年,满屏玻尿酸和假脸让我实在没有勇气去观摩网红盛典的现状。
网红经济的崛起给流量的概念增加了一条新定义——可用于变现的个体网络影响力。
这是一个很中立的概念,影响力,不是人气,更不是名气,不带有任何情绪和价值判断的含义,只是客观地去判定个体在互联网中的关注度。流量的衡量指标概括来说就是你能影响多少人,让多少人接受你传递的信息,也就是你的粉丝。
所以人们为了流量开始想招,什么最吸引人眼球,前文说了,三俗,你只要擦边,无论啥名声,谩骂也好,抨击也罢,都是流量,都是热点,整就完事了。以前明星靠演技,靠人格品质来获得人气名声,再来变现,现在靠人设、绯闻炒作、不道德行为、综艺来获得流量。
这就是我说道德崩坏的原因。2016年前,不道德行为千夫所指,甚至要罚款拘留,成本极高,得不偿失。2016年流量的概念兴起后,温婉事件、14岁孕妇事件、李小璐出轨事件、马蓉出轨事件、很多明星吸毒事件、绿地事件、窃格瓦拉事件、老八奥利给、租给土豪一个月的张琪格、勾引人夫张大弈,多人运动罗志祥等等,一系列打破人们道德底线的事件频繁上演。
16年前,不道德行为是个体的,偶发的,遭人们唾弃的,社会批判这样的行为,通过舆论批评来维护道德。个人来说也是不乐意去做这些事,因为成本太高。
16年后,这样的行为是群起、刻意的,人们为之侧目但关注的行为,社会对这样的行为仿佛包容度高了很多,人们依旧在批评,在口诛笔伐,可是有用吗?马蓉在擦边直播,李小璐在直播,“格瓦拉”差点成网红,老八奥利给、租给土豪一个月的张琪格、勾引人夫张大弈,多人运动罗志祥等等,一系列打破人们道德底线的事件频繁上演。
16年前,不道德行为是个体的,偶发的,遭人们唾弃的,社会批判这样的行为,通过舆论批评来维护道德。个人来说也是不乐意去做这些事,因为成本太高。
16年后,这样的行为是群起、刻意的,人们为之侧目但关注的行为,社会对这样的行为仿佛包容度高了很多,人们依旧在批评,在口诛笔伐,可是有用吗?马蓉在擦边直播,李小璐在直播,“格瓦拉”差点成网红,老八至今活跃,罗志祥也没被全网封杀,张大奕还是淘宝38代表,这些蹂躏我们三观的流氓、妖妇,究竟因何,还能过的舒心潇洒?
因为流量,他们有足够的热度,任何公司请他们做一场活动都得不菲花费,他们的行为有损失,但也有不少收益,换句话说,我们嘻嘻哈哈让他们冲上热搜批判他们时,他们从其他地方得到了更多的收益。利益,在鼓励社会向他们学习。
这是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
我们能做的是什么,正本清源,给予渣滓冷漠和白眼,不要再去关注他们的新闻,让他们如同尘土,废纸,飘过,去投诉去举报,维护我们良知的底线,就算为了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