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读书激发思考,为创作打造泉眼。
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处在输入的过程:阅读,看电影,旅游,甚至人生百态,都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而读书则是其中最有效且最廉价的一种输入方式。
我们会发现,我们看过读过的很多东西,都只是看时热血沸腾,过后束之高阁,对思维的提升毫无价值可言。
读书绝非是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一种行为,而是为了知道能从我们脑海当中提取多少知识。
人的思维分为发散思维和整合思维,发散思维触发想象力,而整合思维则分析、串联知识点。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维会随着阅读场景、人物的变化,而在脑海中构思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这种画面感就是我们想象力的展现,它很多时候是会自动触发的。
而整合思维则需要通过我们有意识的深度分析和串联,才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观点。
写作就像一汪清泉,需要泉眼的迸发,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泉水。
而通过阅读分析创造出来的观点,就是我们写作的灵感泉眼。
2020年初,和朋友机缘巧合下创建了一个一周阅读一本书的阅读社群,为了让大家对知识点理解透彻,我们创建了早会机制。
每天早上六点,对前一天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然后由我们进行点评和补充。为了第二天能迅速跟上大家的思维,做出合理的点评和补充,前一天我会把所看的书籍内容拆解至少5遍以上,直至自己觉得考虑全面后,才会去主持早上的分享会。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以前读书大部分内容读过就忘,而这段时间所读的每一本书都是印象深刻,且很多同类型的书籍会越读越薄,形成一本书,观点基本可以融会贯通,串联起来,所以在主持的过程中往往都会一听他人的分享就灵感不断。
这些观点和灵感也就为我现在的写作创造了知识的泉眼。
️
️2.让思考引导输出,用创作打造清泉。
有了感想,就会想要表达出来,而这种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感而发”。
不知你是否有遇到过,心里有很多想法,却怎么也表达不出来的窘境?
在我最初主持早会,听到他人阐述观点时,脑海中总会有很多的灵感,可是一到表达的时候,就会要么词不达意,要么啰嗦冗长,能把自己绕晕,也让他人云里雾里。
为了改变这一毛病,在会后用手机录音一遍又一遍的表达,直到让人一听就能明白为止。
可总归改不了啰嗦的问题,所以也一直喜欢写作,却不敢动笔,直到来到三六五平台,通过老师的指导点评和小伙伴们的点赞鼓励,才让我树立了信心,一次又一次的写作,一次又一次的打磨。
创作就像挖井,要想得到一汪清泉,就需打磨井壁,过滤浑水,过程虽艰,结果却是可期的。
3.让输出倒逼输入,避免后继无力。
清泉没有来源,就终有干涸的一天,创作没有输入,就终归老生常谈,没有新意。
读书既要做专家,又要做杂家。
当确定了自己的专攻领域之后,就需要大量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得到他人的认可。
而相对于精读的专业领域,必不可少的还有泛读,多领域的涉猎,会提升我们的思维广度,能让我们的写作变得更加的立体,更加的有感染力。
前期为了更多的激发自己的灵感,我给自己定制了一年50本书的阅读目标,目前已经完成30本左右。
原本还有点小开心的自己,在听了Peter老师分享的一年300本书的阅读量之后,终于被打回原形。
果然,比你成功人,只会比你更努力。
加油吧,少年!你终归是要承载你该承受的,才能羽翼丰满,振翅高飞。
“输入—思考—输出—再输入”,它就像一个写作底层逻辑的闭环,只需缺其一环,就会造成圆环断裂,致使清泉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