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的下雨天(07)

该图片为人工智能技术合成,请注意甄别

第七章:论坛里的共鸣与汤圆里的甜意

周六的阳光难得不吝啬,把东大校园里的香樟树照得发亮。树叶缝隙里漏下的光斑,在红砖路上跳着细碎的舞,像撒了一把会动的碎金子。

我提前十分钟出门,背包里塞了昨天刚买的薄荷糖 —— 程小雨上次说 “茶歇的咖啡太苦,需要点甜的中和”,还带了一小包纸巾,她擦嘴角时总喜欢用柔软的纸巾,说粗糙的纸巾会蹭红皮肤。

走到东大文学院礼堂门口时,远远就看见程小雨。她站在那棵老香樟树下,穿着一件米白色的薄毛衣,袖口绣着小小的银杏叶图案 —— 跟我送她的书签是同一种叶子,下身是浅灰色的百褶裙,裙摆被微风轻轻吹起,像朵小小的云。

她手里拿着两份折叠整齐的资料,指尖捏着资料的边角,微微泛白,另一只手拿着手机,屏幕亮着,像是在看议程表。

我加快脚步小跑过去,胸口有点发闷,喘气时带着点秋天的凉意:“抱歉,等很久了吗?”

她抬起头,眼睛弯了弯,露出两个小小的梨涡,声音轻轻的,像阳光晒过的棉花:“刚到五分钟,不算等。”

她把其中一份资料递给我,指尖不小心碰到我的手指,凉丝丝的,像刚摸过冰咖啡,“给你,这是今天的议程和主讲人介绍,我昨晚标了几个重点,都是关于爱情叙事的,可能对你写小说有帮助。”

我接过资料,纸张上还带着她手心的温度,边缘被她折了几个小角,标重点的地方用的是浅蓝色的荧光笔,跟她上次批注我小说时用的笔是同一种颜色。

我低头看资料,余光瞥见她眼睛下面有淡淡的黑眼圈,像抹了一层浅灰色的眼影,却不显得憔悴,反而有点可爱的倦意。

“昨晚没睡好?” 我抬起头,指了指自己的眼睛下面,“这里有黑眼圈。”

她揉了揉眼睛,长长的睫毛颤动了几下,像蝴蝶扇动翅膀:“赶论文进度到凌晨三点,导师又催了,说我写的东西‘理论堆砌太多,情感体验太少’,还开玩笑说‘不如多谈几场恋爱再来写爱情隐喻’。”

我忍不住笑出声,声音不大,却在安静的校园里很清晰:“这建议真的很中文系,跟我们以前文学老师说的‘要体验生活才能写好生活’一模一样。”

“是啊,” 她无奈地摇摇头,嘴角却带着笑意,“难道我要为了论文,去约会软件上刷匹配吗?上面的人开场白不是‘你好’就是‘约吗’,一点都不符合我研究的‘爱情隐喻’,反而像劣质小说里的台词。”

我看着她吐槽时的样子,眼睛亮晶晶的,像装了星星,忍不住又笑了:“走吧,论坛要开始了,别让你的‘论文素材’溜走了。”

她点点头,跟我并肩走向礼堂。礼堂的门是深棕色的木质门,上面刻着复杂的花纹,推开门时发出 “吱呀” 的轻响,像老书被翻开的声音。里面已经坐满了人,大多是学生和文学爱好者,有的在小声聊天,有的在看资料,有的在拍照,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和旧书的味道。

我们沿着过道慢慢走,目光在座位间扫来扫去,终于在倒数第三排找到两个连着的座位。我让她先坐,她坐下时,裙摆不小心扫到我的脚踝,软乎乎的,像羽毛蹭过。我在她旁边坐下,把背包放在脚边,拿出薄荷糖,拆开一颗递给她:“刚买的,薄荷味的,解咖啡的苦。”

她接过糖,放进嘴里,眼睛微微眯起,露出满足的表情:“谢谢,正好我需要这个。” 她的声音里带着点薄荷的清凉,很好听。

很快,论坛开始了。主持人是东大中文系的教授,头发花白,戴着一副金边眼镜,声音洪亮:“欢迎大家来参加‘现代爱情叙事’文学论坛,今天我们邀请了几位知名的作家和评论家,一起探讨数字化时代下,爱情故事的变化和发展……”

第一位主讲人是位中年作家,写了很多爱情小说,他坐在台上,手里拿着话筒,说:“现在的情侣,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全程记录恋爱过程,从第一次约会到第一次吵架,从生日祝福到节日礼物,都要发朋友圈、微博,好像不记录下来,这段爱情就不存在一样。但 paradoxically,这种记录反而让爱情变得程式化,失去了以前那种‘偶然的浪漫’—— 以前的人会写信,会等对方的电话,会在见面时偷偷准备小礼物,这些‘不确定’的等待,才是爱情最动人的地方。”

程小雨凑到我耳边,声音轻轻的,带着点热气,吹得我耳朵有点痒:“就像你最初写的小说,太工整,太理性,每个情节都规划好,没有一点‘意外’,反而不像爱情了。”

我侧过头看她,她的眼睛离我很近,能看到里面映着台上的灯光,像小小的太阳。我有点紧张,声音也放轻了:“那你觉得现在有进步吗?我上次改的结局,还有第六章的开头。”

她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两个梨涡:“至少学会了让男主角在雨天吻女孩的额头,而不是分析‘今天的降雨概率是多少,适合不适合表白’,这就是很大的进步了。”

我脸红了,连忙转过头看向台上,心里却像喝了蜜一样甜。原来她记得我小说里的细节,原来她觉得我有进步,原来她会认真看我写的每一个字。

论坛进行到一半,是茶歇时间。大家纷纷站起来,走向厅外的休息区。程小雨收拾好资料,放在座位上,对我说:“走吧,去喝点咖啡,我有点困,需要提神。”

我们跟着人群走到休息区,那里放着几张长桌,上面摆着咖啡、茶和小点心。程小雨拿起一个白色的咖啡杯,倒了一杯黑咖啡,又拿了一块小蛋糕,是巧克力味的,上面有一颗小小的草莓。我也倒了一杯咖啡,加了两勺糖和一点奶,递给她:“你不是怕苦吗?加了糖和奶,没那么苦。”

她接过咖啡,说了声 “谢谢”,小口喝了一口,然后说:“其实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 她放下咖啡杯,手指轻轻划过杯壁,“当我们用‘相遇’、‘雨’、‘便利店’这些意象来隐喻爱情时,是不是在给某种不可言说的情感强加逻辑和形态?就像给流动的水装在固定的瓶子里,虽然方便观察,却失去了水本来的样子。”

我思考了一下,想起上次我们在夜市吃芋圆冰时,她聊到奶奶和爷爷的故事,那些没有 “隐喻” 却很动人的细节:“就像用语言来描述味道,再精确的词汇,比如‘甜’、‘酸’、‘苦’,也难以真正传达柠檬的酸和甜 —— 你必须亲自尝一口,才能知道那种‘酸中带甜,甜中带酸’的感觉,爱情也是一样,再多的隐喻,也不如亲自体验一次。”

“Exactly!” 她眼睛亮了起来,像发现了知音,声音也提高了一点,引来旁边几个人的目光,她连忙压低声音,“所以我的论文卡住了,我发现越是分析爱情隐喻,越觉得爱情无法被分析 —— 它太复杂,太私人,太容易变化,就像天上的云,你刚想用‘棉花糖’来形容它,它就变成了‘小绵羊’。”

我看着她兴奋的样子,手指轻轻敲着桌子,说:“或许你不用太纠结于‘分析’,可以试试‘记录’—— 记录那些真实的爱情故事,比如你奶奶和爷爷的故事,比如我们在便利店的相遇,比如雨中的那个吻,这些真实的细节,比理论更有力量,也更能体现爱情的本质。”

她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眼睛里闪过一丝顿悟:“你说得对,我之前太执着于‘隐喻’,反而忽略了‘真实’—— 爱情的隐喻,本来就来自真实的生活,不是吗?”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旁边传来:“林志鸿?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你。”

我转过头,看到林薇站在那里。她穿着一身黑色的西装裙,裙子的剪裁很合身,勾勒出她的身形,领口别着一个银色的胸针,是星星形状的,跟程小雨之前的星星吊坠有点像。

她的头发扎成了低马尾,显得很干练,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的高跟鞋,鞋跟不高,却让她看起来更挺拔了。跟大学时那个穿着牛仔裤、T 恤,笑起来有点腼腆的女孩相比,现在的她更像职场剧里的女主角,自信又耀眼。

“林薇,好久不见。” 我站起来,有点惊讶,“你怎么会在这里?”

“我是论坛的协办方之一,” 她笑着说,然后看向程小雨,目光带着礼貌的好奇,“这位是?”

“程小雨,东大中文系的,正在写关于爱情隐喻的毕业论文。” 我介绍道,然后对程小雨说,“这位是林薇,我大学同学,现在是文学评论杂志的编辑。”

林薇优雅地伸出手,手指修长,涂着淡红色的指甲油:“我看过程同学的论文,之前在中文系的学术期刊上见过,关于‘现代小说中的爱情隐喻’,研究得很深入,很有见地。”

程小雨略显惊讶,眼睛睁大了一点,然后也伸出手,跟林薇握了握:“谢谢林编辑的认可,我没想到我的论文会被您看到。”

“我平时很关注中文系的学术动态,” 林薇松开手,从包里拿出一张名片,递给程小雨,“我们杂志最近正好想做一个‘爱情文学专题’,需要一些关于爱情隐喻的评论文章,不知道程同学有没有兴趣投稿?如果有兴趣,可以联系我。”

程小雨接过名片,小心地放进资料袋里,说了声 “谢谢,我会考虑的”。

我站在一旁,看着她们专业地交流,心里没有了以前那种 “暗恋的紧张”,反而多了一种 “释然”。大学时的我,觉得林薇像天上的星星,遥远又耀眼,不敢靠近;现在的我,觉得她像一本很优秀的书,值得欣赏,却不再渴望拥有 —— 因为我已经找到了另一本更适合我的书,一本能跟我聊关东煮、聊隐喻、聊雨天的书。

茶歇结束的铃声响了,林薇对我们笑了笑:“我还有事要忙,先失陪了,以后有机会再聊。”

“好,再见。” 我们跟她道别。

回到礼堂,我们坐在座位上,程小雨小声问我:“你和她很熟吗?大学时经常一起玩?”

“不算经常一起玩,” 我老实承认,手指轻轻摸着资料的边缘,“大学时我暗恋过她,整整三年,却从来没敢表白 —— 我觉得她太优秀了,我配不上她,怕被拒绝,也怕破坏了那种‘远远看着就很好’的感觉。”

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你知道吗?在日本美学中,有一种概念叫‘間’(ma),指的是间隔、空隙,或者说‘未完成的状态’。比如一幅画,没有画满,留下一点空白,反而比画满更有美感;一首曲子,中间有短暂的停顿,反而比没有停顿更动人。有时候,正是因为未完成和未言说,才让事物有了更多的美感和可能性。”

我琢磨着她的话,想起大学时那些 “未说出口的告白”,那些 “偷偷看她的眼神”,那些 “写了又藏起来的情书”,虽然没有结果,却成了我记忆里很珍贵的一部分 —— 如果当时我表白了,可能会被拒绝,然后连 “远远看着” 的机会都没有;也可能会在一起,然后发现我们不合适,最后变成陌生人。而现在这种 “未完成”,反而让那段暗恋变得很美好,很纯粹。

“所以你的意思是,我当时没表白,反而保留了那段记忆的美感?” 我问。

她点点头,眼睛看着我,带着温柔的笑意:“嗯,而且现在的你,也遇到了更适合你的人,不是吗?”

我愣了一下,然后脸红了,心跳也快了起来。她的意思是…… 她在暗示我吗?我想追问,却又不敢,怕自己会错意,只好低下头,假装看资料,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论坛继续进行,后面几位主讲人聊了 “爱情小说中的性别角色变化”、“经典爱情故事的现代改编”,程小雨偶尔会凑到我耳边,跟我分享她的想法,比如 “这个主讲人说的‘女性角色更独立’,很符合我论文里的观点”、“那个改编的故事太刻意了,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她的气息吹在我耳朵里,暖暖的,让我忍不住想靠近一点。

不知不觉,论坛结束了。大家纷纷站起来,收拾东西离开。林薇走过来,跟我们交换了联系方式,说 “以后有文学相关的活动,会通知你们”,然后就匆匆离开了。

林薇走后,程小雨长舒了一口气,嘴角带着点调侃的笑意:“哇,她真耀眼,像小说里的女主角走到现实中来了 —— 自信、优秀、从容,跟她比起来,我好像还是个没毕业的学生,连论文都写不完。”

“你也很优秀啊,” 我脱口而出,声音有点急,“你能从一块萝卜里看出爱情的隐喻,能从雨里看出爱情的转折,能从‘間’里看出记忆的美感,这些都是很特别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而且你很真实,不像小说里的女主角那么‘完美’,却比她们更可爱,更让人喜欢。”

说完我才意识到,这段话听起来有多肉麻,脸瞬间红了,连忙低下头,不敢看她的眼睛,心里像有只小鹿在乱撞:“我…… 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 你也很优秀,不用跟别人比……”

她愣了一下,然后笑了起来,笑声清脆如风铃,在喧闹的礼堂里很清晰:“林作家,这是你新小说的台词吗?写得还不错,很有进步,至少不那么‘理性’了。”

“不,这是…… 这是我的真心话。” 我抬起头,看着她的眼睛,鼓起勇气说,“在我心里,你比小说里的女主角更特别,更重要。”

她的笑容慢慢收敛,眼睛里闪过一丝温柔,然后说:“走吧,我饿了,听说东大后门有家很好的红豆汤圆,老板是一对老夫妻,做了几十年汤圆,味道很正宗,我们去尝尝?”

我点点头,心里的紧张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温暖:“好啊,我也有点饿了。”

我们收拾好东西,走出礼堂。校园里的阳光还是很温暖,香樟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落在红砖路上,像一幅淡淡的画。我们并肩走在校园里,偶尔有学生从旁边经过,笑着打招呼,程小雨也会笑着回应,声音轻轻的。

走到东大后门,很快就看到了那家红豆汤圆店。店面很小,只有四五张桌子,招牌是手写的 “张记红豆汤圆”,字体有点歪歪扭扭,却很亲切。店里已经坐了几个人,大多是情侣,小声地聊天,吃着汤圆,空气中弥漫着红豆的甜香和糯米的清香。

“就是这里,” 程小雨指着店面,眼睛亮了亮,“我上次听同学说的,说他们家的红豆汤圆是‘台北最好吃的汤圆’。”

我们走进店里,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婆迎了上来,笑容很亲切:“小姑娘,小伙子,要吃点什么?我们家的红豆汤圆、芝麻汤圆都很好吃,还有花生汤圆,都是手工做的。”

“阿婆,我们要两份红豆汤圆,” 程小雨笑着说,“要热的,多放一点红豆。”

“好嘞,” 阿婆应着,转身走进厨房,“很快就好,你们先找位置坐。”

我们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外是一条小巷,巷子里有几家小商店,很安静。程小雨看着窗外,手指轻轻敲着桌子,说:“其实我小时候很喜欢吃汤圆,每次过年,妈妈都会做红豆汤圆,说‘吃了汤圆,一家人就团团圆圆’。后来奶奶去世了,妈妈就很少做了,说‘少了一个人,团圆不起来了’。”

我看着她的侧脸,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脸上,柔和得像一幅画。我想起她之前聊到奶奶和爷爷的故事,心里有点疼,轻声说:“现在有你妈妈,有你,以后还会有更多爱你的人,你们会重新‘团圆’的。”

她转过头,对我笑了笑:“谢谢你,我也是这么想的。”

很快,阿婆端着两碗红豆汤圆走了过来。碗是白色的瓷碗,里面装着圆圆的汤圆,汤圆是白色的,浮在红色的红豆汤里,上面撒了一点桂花,很香。阿婆把碗放在我们面前:“小心烫,慢慢吃。”

“谢谢阿婆。” 我们异口同声地说。

我拿起勺子,舀起一个汤圆,吹了吹,放进嘴里。汤圆很 Q 弹,咬开后,里面的红豆馅流了出来,甜而不腻,带着淡淡的桂花香味。红豆汤也很好喝,红豆煮得很软烂,入口即化,汤里的糖放得不多,刚刚好,不会觉得甜得发腻。

“好吃吗?” 程小雨看着我,眼睛里带着期待。

“好吃,” 我点点头,又舀了一个汤圆,“比我以前吃的都好吃,尤其是这个红豆馅,很新鲜,不像外面买的那种,有添加剂的味道。”

她笑了笑,也拿起勺子,舀起一个汤圆,放进嘴里:“我就知道你会喜欢,阿婆的手艺很好,她做汤圆做了三十年,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做,现在她儿子也在帮忙,一家人一起开店,很幸福。”

我们一边吃汤圆,一边聊天。她聊起她的毕业论文,说 “现在有了新的思路,想记录真实的爱情故事,比如阿婆和阿公的故事,比如我们的故事”;我聊起我的小说,说 “第六章想写男主角和女主角一起参加论坛,一起吃汤圆,一起聊爱情的隐喻,很真实,也很温暖”。

吃到一半,程小雨突然说:“你知道吗?红豆汤圆也可以作为爱情的隐喻。”

“哦?怎么说?” 我好奇地问。

“汤圆是圆的,象征着‘团圆’;红豆是红色的,象征着‘热情’;汤是热的,象征着‘温暖’,” 她舀起一勺红豆汤,吹了吹,“爱情不就是这样吗?需要团圆,需要热情,需要温暖,缺一不可。”

我点点头,觉得她说得很对:“那我们现在吃的红豆汤圆,就是‘爱情的隐喻’了?”

“算是吧,” 她笑着说,“至少是‘温暖的隐喻’,跟你之前说的‘雨天的隐喻’不一样,这个更甜,更让人安心。”

我们吃完汤圆,阿婆走过来,笑着问:“好吃吗?下次再来啊。”

“好吃,谢谢阿婆,我们下次一定来。” 程小雨笑着说。

我们付了钱,走出汤圆店。夕阳已经西斜,把天空染成了橙色,小巷里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我们并肩走在小巷里,偶尔有风吹过,带着秋天的凉意,却不觉得冷。

走到巷口,该分道扬镳了。她要往左边走,去捷运站;我要往右边走,回公寓。

“今天谢谢你,” 程小雨看着我,眼睛里带着温柔的笑意,“谢谢你陪我参加论坛,谢谢你给我论文的灵感,谢谢你陪我吃红豆汤圆。”

“我也谢谢你,” 我真诚地说,“谢谢你带我来这么好吃的汤圆店,谢谢你让我明白,爱情的隐喻来自真实的生活,谢谢你…… 让我的生活变得更甜,更温暖。”

她愣了一下,然后笑了,转身对我挥挥手:“那我们下次再一起找‘爱情的隐喻’,比如下次去吃你说的那家便利店的关东煮?”

“好啊,” 我点点头,也对她挥挥手,“下次我请你,吃很多很多的白玉萝卜。”

她笑着转身,走向捷运站,走了几步,又回头对我挥了挥手,然后继续往前走,很快就消失在巷口。

我站在原地,看着她消失的方向,心里暖暖的,像刚吃了一碗热乎的红豆汤圆。我拿出手机,给她发了一条消息:“今天的红豆汤圆,是‘温暖的爱情隐喻’,对吗?”

几分钟后,收到了她的回复:“是的,而且是‘甜而不腻的爱情隐喻’,就像我们现在的关系:) 下次见。”

我笑着收起手机,转身走向公寓。夕阳的光洒在我身上,暖暖的,很舒服。我想起她刚才说的 “爱情需要团圆、热情、温暖”,想起我们在便利店的相遇,在图书馆的默契,在雨中的吻,在论坛的共鸣,在汤圆店的温暖,这些都是我们爱情的 “隐喻”,真实又美好。

回到公寓,我打开电脑,写下了第七章的开头:“有些爱情像红豆汤圆,没有轰轰烈烈的外表,却有着甜而不腻的内心。它不需要复杂的隐喻,只需要两个人一起吃一碗热乎的汤圆,一起聊聊天,一起走在夕阳下的小巷里,就足够温暖,足够动人。”

写完后,我看着屏幕,嘴角忍不住上扬。我知道,我们的故事,还会有很多很多的 “隐喻”,很多很多的温暖,很多很多的甜。而我,很期待接下来的每一个 “隐喻”,每一次相遇,每一次温暖。

返回《都市情感-遇见你的下雨天》小说目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五章:芋圆冰里的回忆与雨幕中的告白 十月末的台北,终于舍得把攒了半个月的阳光全泼出来。下午五点半,夕阳把师大夜市...
    观弈阅读 28评论 0 1
  • 简介: 在台北连绵的冬雨里,一个习惯用逻辑拆解世界的理工作家,与一个把爱情当文本细读的中文系女孩,因为一碗关东煮相...
    观弈阅读 503评论 0 4
  • 第四章:讲座里的隐喻与芋圆冰的约定 十月的台北终于放晴了两天,樟树叶子上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撒了一把碎星星。可...
    观弈阅读 48评论 0 2
  • 第六章:批注里的温度与雨幕中的同行 晨光透过公寓窗帘的缝隙,在地板上画了道细长的暖光时,我正趴在书桌上,第三次读程...
    观弈阅读 21评论 0 1
  • 第二章:图书馆的再次相遇 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成 01:43 时,我又一次按下了删除键。键盘上的 Delete 键泛...
    观弈阅读 39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