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创作者草稿箱中都有很多写到一半就停下的废稿。刚刚开始写作,常常因所见所闻触动而激发灵感,觉得很有创作故事的冲动。可是不见得每一次下笔都能写成完整的故事,这多是因为故事的结构处理不好。写到后来不能生成自己满意的效果,只有搁笔。
当创作故事的前一半时,感觉自己想象力生出翅膀,就像天马行空,设定了一些人物、背景,生成故事逻辑,尽情地铺展开去。
可是故事的后半段却找不到合理的处理手段了,放出去收不回了。一个完整的好故事,必须放得出去,还得收拢回来。一路上设了多少悬念,挖了多少个坑就要填多少个坑,必须要自圆其说。且还要收拢得精彩,要跌宕起伏,而又合符逻辑。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读者追求的阅读体验就是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在故事的“起”“承”“转”“合”中,“起”和“承”就是铺展故事发生的背景,写人物出场和事件的起因,设置悬念,展开故事情节。这部分要避免平铺直叙,拖沓累赘,要出新意,要见事情的细微处。
在叙述过程中,注意叙述的节奏。讲究内在的节奏,就要思考这个短篇小说应该怎么起,怎么落,怎么断,怎么连,怎么顿等等。
错误的示范,是把所有的背景介绍在故事开头就一股脑端上桌,就像毫无章法的谈判者,不看对方眉高眼低,不管对方耐不耐烦听,一上场就亮出自己的全部底牌。
要讲究循序渐进,要自然而然地、见缝插针地交待一些背景,按需给予——故事发展到什么节点,应该透露什么讯息。和谈话的艺术一样,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先说,什么后说。
多讲究灰蛇草线,伏脉千里。前面埋好引线,后面点导火索才能燃爆。故事才有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的逻辑之美。
总之,好故事需要注意多这些要素,增强文章内在的节奏感。
接下来的“转”是故事的灵魂,是故事感染力的关键所在。“转”有反转、对转等等技法。如果说征服读者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故事结构,那么故事结构的诀窍在于如何处理故事的结尾。
如果情节平平顺顺,结尾是陈词滥调,那是因为讲述手法陈规老套。如果作者的视觉印象深远而新颖,创作的故事设计也必将独出心裁。更高端的手法是把平凡的旧题材讲出出人意料的新花儿来
如果故事设计别致新颖,那么场景、人物和创意也必定相应地令人耳目一新。同样的素材内容,故事讲得精不精彩,取决于讲者的讲述方法。
所以段子手的高明之处在于,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细节,以不平凡的敏锐触角得到不平凡的感知——特别善于反转。
说到这里,下一次西安要记得提前订票去听一下段子手表演。
强调构建故事结构的重要性,就是为了寻找适应故事材质,挖掘独特闪光点的表达方式。让一篇故事具备“骨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