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电影院看完《二十二》这部电影后,我发现,这部电影不管是从内容、情节还是从呈现技巧来看,都出乎我的意料。它主要记录拍摄的是横跨五省、二十九个地区“慰安妇”幸存者,拍摄时候有22个幸存者,今天已经仅剩9位了。
作为一个曾经是历史专业的学生,教科书传递给我的关于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为,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光”政策:烧光、抢光、杀光。深深刻在我脑海中的是“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这两个成语。但没有“慰安妇”的故事,“慰安妇”似乎从来没有存在过。我第一次见过这个词语的时候是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只是隐约知道她们被迫成为了性奴隶。
在看《二十二》的这部电影之前,我认为电影都是各种生活场景的片段的浓缩,但这部电影却以一种比较自然的方式去呈现出真实的情景。它能够让我们更加真实地去感受她们现实的生活。正是因为它把焦点汇聚在了她们的生活上,这部片子才格外震撼人心。她们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贴近我们,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她们的呼吸。
在看《二十二》的这部电影之前,朋友说:“这应该是一部很沉重的电影,我怕你会受不了,你需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于是,为了迎接这部将会让人感觉“沉重”的电影,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还特意准备了2包纸巾,以免自己在看的时候会哭得稀里哗啦的;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这部纪录电影里,没有煽动,没有批判,没有残忍血腥的历史资料,不用旁白、不用配乐,就是记录了这些年迈的老奶奶现在的生活。她们就跟普通老人一样,就像是我们的家人,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苦大仇深。
后来看了采访之后,我才知道,他们就是记录,只是想把你们(观众)带到她们身边去,或近或远地去看她们一眼,她们这些受害者,晚年过着怎样的生活。
在看《二十二》的这部电影之前,我认为从民族发泄的角度出发,她们应该是悲愤的,媒体和纪录的呈现方式也应该是愤怒而激烈的。但是在看完这部片之后,我发现:《二十二》里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也没有血光淋漓的战争,有的,只是适度的靠近,真诚的交流,静静的聆听和深情的凝视。尤其是当韦绍兰老人说“这世界这么好,现在我都没想死。这世界红红火火的,会想死吗,没想的。没得吃的,慢慢来。”,我的内心突然对她充满了敬畏之心,心想:这些才是真正坚强的人,真正包容的人。
在看《二十二》的这部电影之前,我认为她们会在离开人间之前把过去的经历告诉人们,但是在影片中,当她们提起不堪回首的“慰安妇”的过往的时候,看着她们擦着自己通红的眼眶,摆着手说“不说了,不说了”的时候,那种痛苦反而比千段描述百张照片都更刻骨铭心。那是多么让人不堪回首的一段经历,才会让她们呈现出那种锥心之痛的表情。我想在过去,她们遭受了敌人的屈辱式折磨,这还没完;更加让她们不堪回首的是,回到家后又经历着二重折磨:丈夫的恨,村里人的嘴脸。这么多苦难,还一直在坚持生活。瘦弱的脊背,需要强大的内心。因此,在当下来说,帮她们讨回公道很重要,身边的人去包容尊重她们更重要!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用慰安妇们真实而痛苦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只要能够活着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了。同时,我也看到了导演和社会上许多人对他们的关爱,就像李光洁说的:在全民娱乐的今天,看到了一位艺术家对这个民族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最后,很高兴某人的推荐并带着我去看了一部这么有意义的电影,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