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略)
[白话文]
当初,张骞从月氏国回到汉朝后,向汉武帝详细介绍了西域各国的风土民情:
“大宛国在我国正西方约一万里处。当地人定居,耕种田地,多产好马,马汗像血一样红;有城郭、房屋,与中国相同。大宛国东北为乌孙国,它的东面为于窴国。于窴以西,河水都向西流入西海;以东的河水则向东流入盐泽。盐泽一带河流在地下流淌,成为暗河,往南就是黄河源头。盐泽距长安约五千里。匈奴国的西界在盐泽东面,直到陇西长城,南面与羌人部落接壤,将我国通往西域的道路隔断。
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都是游牧国家。随牲畜逐水草而居,风俗与匈奴一样,大夏国在大宛西南方,其风俗与大宛相同。我在大夏时,曾见到我国邛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的布,我问他们:‘这东西是从哪里得来的?’大夏人说:‘是我国商人去身毒买来的。’身毒国在大夏东南约几千里之外,习俗是定居,与大夏一样。据我估计,既然大夏在我国西南一万二千里外的地方,而身毒国又在大夏东南几千里外,且有我国蜀地的东西,说明身毒距蜀地不太远。如今我国出使大夏,如取道羌人地区,道路险恶,羌人又会阻扰;如从稍北一些的地区走,便会落入匈奴人手中;而通过蜀地,应当是直路,又没有强盗。”
[点评]
《资治通鉴》前面曾讲过古代夜郎国、邛都,也就是今天的云贵川西一带能纳入中国版图,司马相如是有贡献的,但当时仅仅限于对夜郎这个地区有了一些认识。张骞出使西域,从月氏国回到汉朝后,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风土民情,大致点出了汉时西域、中亚、南亚情况。
大家不要小看张骞对出使西域所见所闻这一段描述,这对当时的人而言,那就是新大陆啊,未解之谜啊,你就想,今天要是有人告诉你太阳系外面有一个行星类似于地球,上面有人什么的,山的那边海的那边一群蓝精灵,你是什么感觉?
汉武帝听到大宛及大夏、安息等都是大国,多产奇异之物,人民定居,颇与中国相同,但军事力量薄弱,喜爱中国财物;北面大月氏、康居等国,兵力强盛,但可以用贿赂、引诱的方法使他们归附中国,如果真能不通过战争就争取到他们的归附,那么,中国的疆域可以扩大万里,远方的人将通过九重翻译来朝见,风俗各异的国家将归入中国版图,天子的威德将遍布四海。因此,汉武帝欣然同意了张骞的建议,命张骞从蜀郡、犍为郡派王然于等人作为使者,由、冉、徙及邛、僰间四道向身毒国进发。
各路使者分别走出一二千里之后,北路被阻于氐、筰,南路被阻于嶲、昆明等地。昆明一带没有君长,盗匪众多,经常劫杀汉朝使者,所以始终无人能通过其地。这次汉朝使者为寻访去往身毒国的道路,才第一次通滇国,滇王当羌问汉朝使者说:“汉朝与我国相比,谁大呢?”夜郎王也向汉朝使者提出相同的疑问。因为道路阻塞,他们都各霸一方为王,不知汉朝的广大。使者回国后,一再强调滇国是大国,值得争取它归附,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于是重新开始经营西南夷地区。
[点评]
“身毒”是根据梵语音译的,也翻译成天竺,其范围主要在今印度河流域一带,不过即使在今天,关于身毒还是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在今天的北印度地区。
正是因为汉朝廷想通往身毒国,才第一次通滇国,这里也就产生了“夜郎自大”这个成语,由于相互之间不了解,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大汉王朝到底有多强大。
汉武帝的努力,固然有好大喜功之嫌,但这正是我们民族蒸蒸向上,年轻奋发的标志。比起“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的西南少数民族,中原汉文化的探索进取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引以为自豪。所以,我们要为先辈们开疆拓土、开放包容的不懈努力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