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你经常可以看到《道理都懂却过不好这一生》等类似的文章;
生活中你也经常听得到“读书无用论”,“理论无用论”等类似言论。
这些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归因不正确导致的以偏概全现象,而对于很多犀利道理的钻研,事实上是有其高度实用价值的,当你对其的理解,运用程度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你几乎可以不凭运气做成任何事情。
接下来我将通过数个商业机密告诉你,有些道理它不仅有用,还能赚钱;不仅能赚钱,它还能帮你赚很多钱!
商业机密 01
很多人都有过拍婚纱照,或者个人写真的经历,通常你选了个10张的套装, 排完后,销售小姑娘会把100张的小样,都放在你的面前。然后让你逐一排除,排除一张就用记号笔在照片小样上打一个大大的叉。而不是让你直接选择10张小样。
商业机密 02
平常在买糖果、瓜子等等其他称量东西的时候,如果售货员一开始就抓一大把然后去称量,接着再从里面拿出来,慢慢减少,我们看到就会觉得这个售货员很吝啬;真正会做生意的人都是先抓一小部分,然后去称量,慢慢往里面加,这样你就会觉得售货员是个大好人,心情愉悦,以后也更愿意去她那里买东西。
商业机密 03
有一个做美容产品的老板,在没买产品之前就在经销商群里面拿出10万分给各位经销商,并要求大家卖他的产品,如果大家赚回来这10万,那么就算各位的提成,要是卖不够这个数,就要把余下的钱还回来。结果销售业绩往往远远超过原来要求的业绩。
商业机密 04
一家公司在某一年的收益很不理想,往年年终奖每个人都有2000+,那一年最多人均200,老板不知道怎么公布这一消息。最后放出消息“公司效益不好要裁员”,之后公司人心惶惶,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公布消息“公司决定无论多大亏损都不裁员,并且每人发200元年终奖作为鼓励”,所有员工欢呼雀跃,认为来到了一个好公司,遇到一个好老板。
商业机密 05
记得高中假期补课收费,一人1200我记得,到了开学的时候,老师每人退了240,说课程没上够,而实际上这个早就应该被计算好了的,大家从当初的补课收费抱怨不断到最后开心拿着这240回家。
类似这样的一些商业案例其实还有很多,只是平常我们很难注意得到,但有一个故事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
老人家门口有一片公共草地,老人经常非常享受安在安静的草地上沐浴阳光。可是某一天开始,一群小孩开始来草地上玩,非常吵闹。
老人心里很想把这群小孩赶走,但是这草地毕竟是公共设施。老人知道,越是赶这些孩子走,他们不仅不会走,还会来玩得越开心,怎么办呢?
老人想了一个办法。他对这些小孩子说“小朋友们,你们明天继续来玩吧,只要你们来,我就给你们一人1美元!”这群小孩子喜出望外,于是第二天又来了。这样几天之后,老人说 “孩子们,我不能再给你们1美元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0.5美元了。”孩子们有些不悦,但是也接受了。又过了几天,老人说“从明天开始,我只能给你们每人 5美分了。”孩子们说“5美分太少了,以后我们再也不来了!”
不管是这个故事还是以上的所有商业案例,其实背后只蕴含了一个道理:
损失规避原则——人们有避免失去的强烈倾向。
也就是说得到的快乐其实并没有办法缓解失去的痛苦,心理学家把这种对损失更加敏感的底层心理状态叫做损失规避。甚至有科学家研究出来,这种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是同样收益所带来的正效用的2.5倍。
原始人每天打猎如果意外捡到了其他人的事物可以改善几天的伙食会高兴一段时间,但如果是自己的事物不幸遗失很可能对于他的家庭将是致命灾难,在极度缺乏食物的情况下,很可能一次食物的遗失就将是整个家庭的灭顶之灾。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损失规避的心理就深深地烙在了我们基因深处。所以我们损失同样价值东西的痛苦远远大于获得同样价值东西的快乐。
很多时候多数人所说的懂得某个道理可能只是有一定的了解,或者仅仅只是听说过而已;
事实上,真正懂得某个道理,应该是能够抽象出其背后的逻辑、规律,并且懂得如何运用,而不仅仅是:啊,原来是这样。
真正懂得很多犀利道理,拥有丰富人生智慧的人,不仅能够过好自己这一生,还能帮助别人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