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让一切都变得唾手可得; 这是一个全民学习的时代,成长有各种代名词; 改变瞬息之间,古人感叹朝发夕至的迅速,而我们却要拥抱瞬息之间的变革,时间很快,世界很快,人却在一切快中显得呆滞缓慢,于是唯有抓住学习这个词聊以自慰。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从衣食住行到休闲购物娱乐,人们的方方面面都被互联网浸润着,改变着,塑造着,顺带着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学习武装大脑的方式,当然那一颗颗心也轻而易举地变成了互联网的俘虏。
时代在前进,比我们的父辈经历过的速度要快速无数倍。也许父辈们只需一辈子进一次学堂,一辈子做一份手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不怕饿死,而我们却不再那么幸运。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社会协作的方式急剧变化,人们被催逼着适应,被挟裹着前进,如果你跟不上社会进化的节奏,被淘汰被抛弃被践踏,连有形的尸体都不会留一个给你,你的哀恸你的落魄无人留意也无人同情。大家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抓不稳船舷,掉下去,除了自己认栽,无人拯救。
正如张泉灵所说,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名人们的危机感尚如此强烈,普通人多亏了无知的力量方显得从容不迫,可是在被现实反复刺痛之后却不得不重新理解这个时代,尽管显得后知后觉,却依然想要努力抓一把,于是这是一个全民学习全民上进的时代。
可是信息的不对等、生活体验的差异,导致人们对生活中重要的词汇有完全不一样的理解,普通人以为自由是什么都不用干,或者想干啥就干啥,而名人们却说自由是极度的自律,彼此对同一个名词的不同定义,意味着思维方式的极大相异。
当名人们深入知识系统不知厌倦地咀嚼时,普通人却在免费的碎片知识里面流连忘返,节奏上的慢半拍,意味着普通人永远跟在上层阶级的背后捶胸顿足。阶级固化成为一个时尚又深深刺痛普通人梦幻的词。
当普通人听了喜马拉雅FM, 熏陶了得到平台上的各色名人课程,再去参加各种线下学习工作坊……求知若渴,孜孜不倦,比当年在课堂上还要用心使劲,是真的能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还是只为了缓解自己的知识焦虑呢?大概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更有发言权,而旁观者永远都只是局外人,甚至是被遗忘的守旧派。
当我因为写作的爱好,加入007不写就出局,一周一篇文章上交我就以为完胜任务的时候,我也间接地从战友们的文章中了解到各色的努力。我看到大家在谈读什么书,看什么文章,考什么证件,如何育儿如何自我成长……在表面的日常庸碌和对时间的随波逐流中,人们各自拥有一个小小的心田,在心田之上,人们勤于播种乐于坚持,像守护珍宝一样浇灌着自己的梦想之苗,我顿时被打动了,也为自己陷于日常的琐碎像阿长一样的喋喋不休而羞惭。
当我被战友们激励,敢于将自己少年时的梦想重新置于心中之时,我开始慎重而认真地在简书上码字。日复一日地日更,我越写越觉得流畅,越写越觉得书写的满足,可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牛人。他们的文字、勤奋、天赋总是让我觉得既佩服又望尘莫及,我既懊悔自己的后知后觉,又下定决心想要追赶……梦想能否实现,现实能否改变,我已经不在乎,只要靠近只要在路上,就觉得每一天都不是虚度,每一天都有微小的意义,每一天都在改变自己,这种感觉真好。
当我开始厌倦简书上的推荐文章,想要转战别的阅读平台,我逃离到了豆瓣。豆瓣的存在先于我走上社会的年份,然而这么多年,我仅仅扮演者一个读者,蜻蜓点水般地阅读,从未想要参与其中,我大概是太习惯于当伸手党,太习惯于当旁观者了,这是个坏习惯。旁观者是容易的,可是也注定肤浅。当我自我反观,放慢节奏,我才发现豆瓣是一个真正的文艺青年的思想家园,它善于记录,鼓励创作,热心分享,更支持开放的心态,可是它的发展已经走上日暮西山的下坡路……我多么愚钝迟缓,注定了是失败的跟随者,可是我仍打算在上面开始建立我的小家园,“现在开始永远不迟”,摩西奶奶用实际行动带给我信心。
那天我在【ONE•一个】上面的每日一问栏目看到这样的问答,如何成为一个大方有气质的女人?其中的回答有一条:保持开放的心态。我读后感受颇深,非常希望自己拥有这样的心态,因为人习惯于“选择性输入”,只听自己想听的,只看自己想看的,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局限在自己的井底世界,因而对新事物排斥而自以为是,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怖的,然而我肯定是长期做了井底之蛙,因为我对身边那么多的改变那么多的新事物无动于衷,直致常常的后知后觉,这多么令人追悔不及啊。恩,从今往后,我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决定洗白自己,随时打算放弃自己的狭隘,我要拥抱改变,更要勤于学习,这应该还不算太晚,毕竟世上有摩西奶奶的存在,她重新书写了“出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