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父母的语言》中有一段话:“情绪化和存在有害压力的早期语言环境,包括但不限于消极且反复无常的父母语言,会对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导致自我调控和执行能力发育不全,并最终危及孩子和他们长大后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读到这段话,好像久病不愈找到症结了一样,自己也许来不及改变了,但静心思考,该怎么做才能杜绝对孩子教育故技重施。
自我调控和执行能力就是监控自身的能力,有时也被称为“品质”和“软实力”,能让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保持镇定,而不是激起我们的自然反应。自我调控和执行能力与“脑前额叶皮层”存在联系,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很容易受到影响,而且对焦虑和危险反应激烈。
我们该怎么促进大脑前额叶皮层的良性发展?该怎么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控和执行能力?
这就要从孩子最亲密的人开始说起。父母或者看护人语言在孩子最终的行为调节能力和情绪反应中具有核心作用。
当孩子处于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中时,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增强,听到的词汇、观点就多,无形中促进孩子的思维,导致其自我调控的能力增强。理想的看护人语言在早期阶段能帮助孩子变得独立。
父母日常的言语管教,不要情绪化,少用命令性的语言,多用建议提示型的语言,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权、自主思考权。当父母心平气和地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解释规则的道理,不感情用事,孩子不会立即给出反应性行为,而能更仔细的思考问题。这种思考孩子会将父母的教化风格、性格、思维等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无形的增强自我调控和执行能力。
2-7岁的孩子经常自言自语,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孩子在自主思考,有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实际上预示着社交技能的进步和行为问题的减少,这样利于孩子们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如果你的孩子正在“自我对话”,静静看着,不要打扰,也许那是一次自我成长。
父母对孩子说的词汇量、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会影响孩子数学、空间推理、读写能力的发展,以及孩子约束自身行为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且孩子的毅力和道德品质也会受到影响。父母的语言,影响力广泛而又深远,从思维能力到人生观,作为母亲应该警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