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历来都有所谓诗庄词媚的说法:诗言志,词寄情;诗为正道,词为艳科。换句话说,诗是表达理想情操,政治追求,崇高人格的载体,其功能目的是为政治教化。词是表现男女恋情,离愁别绪或是充当歌舞宴席上娱宾遣情的工具,其功能目的为声色娱乐。
”艳词“的题材取向是由其流传的场所和娱乐功能决定的。词中表达的是一种曲折幽隐,百转千回的情感,是男女之间的欢爱情缘,是惜春伤春的惆怅,是失意的悲伤,是失路的彷徨。
苏轼对词体的创新改革主要表现在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的意境。他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使词走出狭窄的“花间”“尊前”,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放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性情之词,其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能够像诗文一样反映广阔的社会和人生,表现自己的主体意识和性情怀抱,可以充分地表现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正如元好问所说,东坡词是“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
在苏轼笔下,词可以用来怀古感旧、伤时论世、纪游咏物、悼亡赠友、谪居谈禅、咏史游仙、农事村景、说理议政,可以描绘自然山水秀丽风光,可以书写人生际遇世态炎凉,可以具有诗人之风神韵致,更可以有“天风海雨”的阔大境界。他把自己的政治生活,情感生活,日常生活,以及仕途遭遇,人生感悟等等,都用词的形式表现出来,生动而鲜明。独特而深刻。
一、表现政治抱负,激发爱国热情
(1)胸怀天下的凌云之志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孤馆灯青)
想当年,胸中藏有万卷诗书,笔下可就千字之文。凭自己的学问和韬略,辅佐国君成就尧舜之治,实现经世济国的理想,又有什么困难呢?尽管后来现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被排挤,被构陷,被贬谪,被搁置,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无论是年少时的雄心壮志,还是中年时的坎坷经历,都体现出词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表现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忠君报国的豪迈情感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旺,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塑造了一个鬓染微霜,英气勃勃,希望驰骋疆场,杀敌保国的英雄志士形象。词人希望能够有机会得到君王器重和信任,重新登上政治舞台,为君分忧,为国尽力。表现了一种胸怀磊落,壮还激烈的豪迈情感。
“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满庭芳)“道远谁云会,罪大无能盖,君命重,臣节在。”(千秋岁)这些词句中,涌动着词人爱国主义热情。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进词的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来的柔弱情调。
(3)仁政爱民的慈悲襟怀
民为邦本是儒家政治理论的基石。为民请命,实行认证,惠利百姓是苏子追求的政治理想。苏子在杭州浚西湖,建苏堤,修六井;在密州,灭蝗灾,抗水灾;在惠州,修桥筑堤,兴建水利;流徙岭南,惠民安民,改善水质 。无论进退,无论穷达,他始终都是心怀百姓。“‘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苏子在徐州时所做的五首《浣溪沙》,就是与民同乐的生动写照了。
作者对农民久旱喜雨,渴望 丰收的欢快心情,描写得相当亲切逼真,但更感人的是作 者并非以旁观者的身分,在指手划脚地描写农村动态,而是把自 己真正的融进生活,以其朴实无华的亲身感受,毫不矫揉造作地把所 见所闻写了出来。有照日深红而清澈见底的潭水,有连村浓荫而 枝稠叶密的绿树。有“黄”童“白”叟,还有旋抹红妆的俊俏姑娘。表现出封建社会中极其罕见 的官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仅从这一 点来说,苏轼正如《醉翁亭 记》的欧阳修一样,其形象本身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表现真实丰富的内心世界
(1)忧愤孤寂的恐惧心理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这是苏轼刚出台狱,惊魂未定,愤孤不平,顾影自怜的真实写照。寂寞的幽人像失群的孤鸿无人理解,失所无依,忧恨无告,但是却依然不愿同流合污,随波逐流,表现出高洁自许,坚持真理,坚持操守的本色。
(2)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
“我欲乘飞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风,何似在人间。”(水调歌头)从欲乘风飞去,到恐高处不胜寒,再到何似在人间,写出了东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由矛盾到坚定的起伏过程。词人既向往天上月宫的神秘,又畏惧月宫的寒冷;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这也暗示了苏轼既想要回到朝廷,伴君左右,为君分忧,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写出了想逃避又无处可逃的尴尬处境。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心中充满了山林与轩冕,出世与入世,进与退,得与失,荣与辱等多重矛盾,这些矛盾使他内心更加真实,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更加厚重。
(3)摆脱苦痛的挣扎心态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
作者在密州任上,登上超然台,看到烟水朦胧,满城飞花的密州春景,思乡的思绪便随之迷离,为之荡漾开去。春天的密州是美好的,但是作者此时却是想归不能归,有志不能逞。作者因与王安石新法政见不合,不断请求外调,从美好的杭州来到偏远穷僻的密州,内心十分郁闷。眼前的春景不但没有使东坡感到轻松,反而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未酬之志。“试新火”“烹新茶”两个生活细节,写出了词人对故国故人的思念以及积极调适心态,试图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超然与洒脱。
这里,我们既能看到词人内心的痛苦、煎熬,也能看到他试图排遣痛苦,从痛苦中挣扎解脱出来的努力。他痛苦,但他不愿沉溺于痛苦不能自拔,他努力要将不得意的处境转化为诗意的生活,他要借诗酒自娱,寻找心灵慰藉。在赏花品酒中,忘却失意,享受快乐,表现了诗人随性自适,超然旷达的乐观精神。
(4)旷达从容的超然心理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既然用与不用,都是命运决定,那又何必多费心思。不如闲居终日,袖手旁观。这三句表明自己对得失成败,宠辱不惊,豁达坦然。年轻时雄心勃勃,似乎“天下事无不可为”,然而现实中频频受挫,因而对得失荣辱日益看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作者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受到启发,深刻认识到,当人生的风雨来临时,要随缘自适,泰然自若,只要抱定从容超然的心态,就会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表现了词人倔强的性格和达观的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