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王熙凤的一点拙见,关于王熙凤为什么做了很多坏事还是很讨人喜欢
《红楼梦》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多情叛逆的贾宝玉,也不是楚楚动人的林黛玉,而是令人又爱又恨的“凤辣子”——王熙凤。
不独是我,许多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被这个机敏灵动的“凤姐”所折服,各种红学文章中,夸赞王熙凤的也不在少数。其实王熙凤在书中的形象,并不是完全正面的,她心狠手辣,手上还染着人命。如果有一把尺来衡量善恶的话,她甚至是偏向恶的一方的。曹雪芹在书中也时常通过别人之口表达他对王熙凤的评价,其中小厮兴儿说的几句最为经典:“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盆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这几句虽然出自一个小厮之口,却是对王熙凤五辣俱全的形象的高度概括。那么,王熙凤为何如此受读者喜爱?难道是这些读者不辨是非,“三观不正”?
当然不是。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人性是复杂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完美。一部小说中,如果真把一个人写的十全十美,样样都好,倒显得不真实,反而不会讨人喜欢。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是一个非常“真”的人,她有可恨之处,也有可怜之处,她时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丈夫贾琏也厌恨她的强势,在外边不断地沾花惹草。同时她又有可爱之处,她八面玲珑,谈笑风生,以其极佳的口才赢得了贾府老少的欢心;她接济刘姥姥,关心邢岫烟,爱护女儿巧姐,对身边人抱有一颗善心。
但这些还不是重点。试想,如果我们把王熙凤的行为,概括成一段一百来字的文字,譬如“王熙凤聪明权变,贪婪狠毒。仅因贾瑞说了几句调戏的话,她毒设相思局,最终使得贾瑞病亡。为了三千两银子,她弄权铁槛寺,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害得金哥和守备之子自杀身亡。她发现丈夫贾琏偷娶尤二姐后,百般使计陷害折辱尤二姐,甚至买通胡太医致使尤二姐小产,最终尤二姐吞金自尽。”。那么我相信,不会有人对王熙凤产生一丝一毫的好感。即使王熙凤做过好事,也让人觉得这么一些微不足道的善无法抵消她犯下的大恶。
所以王熙凤让人喜爱推崇,最重要的原因是曹雪芹对她的着力刻画。王熙凤的每一次出场都生龙活虎,如火如荼。林黛玉进贾府时她先声夺人,立刻成为全场的焦点。她协理宁国府之前作者先通过来升对仆人们的告诫让读者对王熙凤的雷厉风行,威重强势做好心理准备。之后再以她的实际行为验证这一点。种种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王熙凤蓬勃的生命力,生动的灵魂,就如张林华所写的《凤姐到底有没有文化》中所说“仿佛一簇开放得随意的花,喷发着芳香,甚至是有些夸张恣肆地绽放,从来不肯让任何人一头,一路花柳都要为她让路”。瞧,多么的张扬耀眼,多么具有人格魅力,这样一个凤姐,怎不让人着迷?
同时另一方面,我们在曹雪芹对王熙凤的细致刻画中,我们相对完整地经历了她的一生。她的爱之所起,她的恨之所源,她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何费尽心机的应对矛盾,我们完整地见证了之后,就容易对她产生复杂的共情,难以再用是非对错来判断她的所作所为。这就是艺术作品和百度词条的区别。
王熙凤的最终结局,我们至今未知。但1987年拍摄的《红楼梦》连续剧剧本是历代红学家们精心研究出来的,经大家评价为最符合曹雪芹本意的结果。这部剧对王熙凤的结局安排,也是相当震撼感人的。贾府被抄,王熙凤被关进狱神庙,她的女儿巧姐也被其舅父所卖。“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此刻王熙凤的心完全被巧姐填满,她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要,只希望巧姐平安。为此,她向来看望她的刘姥姥下跪,称“姥姥若是能救她出来,我就是下十八层地狱,也心甘了”;为此,“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府报应”的她也祈神拜佛,保佑巧姐获救。王熙凤曾种下的善因最终得了善果,最终刘姥姥卖房卖地,赎回巧姐,带着她回来看王熙凤。但此刻王熙凤已生命垂危,未能见到巧姐最后一面就撒手人寰,临死前还叫着巧姐的名字。死后,她被用草席一裹,拖出狱神庙。叹其一生叱咤风云,精明强干,最后的结局却如此凄凉,不禁令人唏嘘感慨。剧中也用心刻画了王熙凤之死,在王熙凤死后,将她一生的一些重要时刻走马灯似的进行回放,她做的好事也罢,坏事也罢,如今都成了过往云烟。
而我们对于王熙凤的感情,用王昆仑先生的一句话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那就是“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