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说到西周开始衰落,迁都洛阳进入东周时代。这个时代其实是分为2个时期,春秋战国。那为什么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封建社会走向了灭亡呢?这里的封建社会主要指的是分封土地治理,而不是课本上写的封建社会的含义。
1、末日之路原由
末日之路的由来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变化,打战的逻辑变了。传统的打造不是以杀人为主,战争的礼仪性大于实用性,而在战国时期却是砍死人为目的,正是这个战争逻辑,把中国从封建社会引向了大一统。
2、战争逻辑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战争逻辑变化呢?原因在于在春秋末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技术发展,它带来了新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体系,封建社会当中的贵族秩序崩塌了。
第一部分:周朝贵族的礼仪战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周朝贵族的由来。无论中外,贵族都是军事征服者,那么周朝成立后,其亲戚和重臣就被封地,封地上的土著居民就是平民,而他们就是贵族。为了显示自己比平民的高大,他们都有强烈的等级意识和秩序意识,延续到了战争态度上。
第一,战争是高贵的事情。左传有一句话:国之大事者,唯祀与戎。也就是说只有祭祀和战争才能算得上是国家大事,所以只能贵族参加,平民没有份额。
第二,贵族是靠礼打仗。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恢复礼,如果不是按照礼那么即使是赢了也没有面子。所以这些贵族打群架打来打去是不太容易导致谁灭谁。
第二部分:战争从礼转向了实用性
但是礼仪之战的前提是大家都认同这套观念系统。如果有一个人不按套路出牌,那这套观念系统就玩不下去了。这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就是楚国,这个楚国是土生政权,崛起在今天的湖北和河南南部地区,和中原文化差异很大,又不是分封诸侯,属于蛮夷之邦。一上来就是拿刀砍,所以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第三部分:封建社会是如何终结的?
战争逻辑改变了,但是现在还处于小规模作战,因为只有贵族才能参加战争。那为什么不把平民也加入进来呢?这个和各诸侯内部结构有关,诸侯是通过建城堡来维护整个体系,那么一个城容不下这么多人,就必然导致周天子下封领地情况,也就是次级诸侯。而这些诸侯发展同样是不太尊重原来的领主。所以打战只能从自己的内部选出人选,就尝试自己控制的地盘上进行改革,强化内部权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那周励王不是也玩这招吗?怎么没有用呢?那是因为在春秋末期出现了两次技术变革,打破了君主和封臣之间的力量均衡。而这两种技术变革,一个就是铁器和牛耕的农业生产技术,一个是竹简这种知识传播技术。
铁器和牛耕农业技术变迁导致生产力大幅提升,平民除了耕种公田外,还有时间去耕种自己的私田甚至直接跑掉。这时候君主(诸侯)、贵族(次级诸侯)、平民三者之间的复杂博弈就出现了。平民跑掉意味着对贵族势力的削弱,君主就采取保护措施保护平民私田。获得相对于贵族的优势。但是还是不够,因为没有领导班子,没有人身班底。这个时候竹简的作用就巨大了。
文化的载体是文字,周朝前期文字是祭祀用的,是通过铸鼎的方式对外传达,只有达官贵人才能解除。春秋战国时期,竹简易于携带、可复制成本低位大规模知识传播提供了基础。运气好的普通百姓也可以接触。那么什么样的人符合君主的心意呢?一是,在本国没有根基,没有资格和君主对着干;二是,其荣辱取决于君主赏赐。所以游走于列国的游士(客卿)是最合乎的君主心意的。这也就是后来的官僚体系。本质上是官僚是职业经理人,地位取决于君主的意志,而贵族属于准合伙人,需要商量来。那么从君主与贵族共治转向君主说了算的官僚机构的转化就是变法。著名的变法有魏国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随着变法在诸列国的展开,就进入了战国时代。
这时候,官僚新贵们的地位高低是依据战场军功,所以平民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君主意志力就越来越强,分封割据的局面就逐渐走到了尽头。那么当战争规模扩大到诸侯国承受不起的时候,那么大一统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