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手机屏幕,我都能感受到阿七的心累,那是一种夹杂着无奈、委屈和愤怒的心累。
就在昨晚,阿七突然怀念起一个许久不联系的老朋友了,于是她从通讯录一排排翻下去终于找到了C,阿七点进C的头像想一览老朋友的最新动态,结果映入眼帘的只有笔直的一条白线,阿七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早已不知不觉被C删除了好友。
阿七怎么也想不起自己在何时冒犯过C。
阿七郁闷到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特别招人厌,可我与阿七相识已有七年,对她的性格品行早已了如指掌,自然知道她做不出什么招仇恨的事。
我嘴上说着不痛不痒的安慰话语,可心里却清楚的很,被在乎的人删好友会让人从内心深处涌现一股被抛弃的无奈感,那是一种任何言语都化解不了的无奈。
跟阿七道了晚安后的我却迟迟没能睡着,我好像又回到了一年前发现自己被昔日好友删除了的那一天。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坚信菜菜删我一定是个误会。比如说她被盗号了,或者说她只是手滑,又或许她只是一时冲动而此刻指不定怎么后悔着呢?谁说不一定呢。
所以,我一直在等菜菜的解释,我甚至做好了准备,不论什么理由,我都会无条件相信她。就像高中那两年,她曾一直一直无条件信我一般。
可是等过了一个夏季,又熬了一个深秋,她都一如既往的消失在我的生活里,直到后来我在其他通讯平台上看到了她的动态,这才恍然醒悟,那些我自以为的莫名其妙不过是她懒得解释罢了。
尽管这件事过去许久,早已谈不上伤心难过,却就像无法预料的阴天,时不时就会降低身边的气压。每每想起,总要习惯性的纠结一番,只因身为当事人的我自始自终也没能寻出个究竟所以。
仔细想来,扰我的不正是这份不知情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性在微信上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想要添加一个人的理由有很多,有时候是因为对方的有趣,有时候或许只是因为对方的有用。
不论我们想要加一个人为好友的理由是什么,当我们删除一个人的时候,理由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想结束这一段关系。
想结束一段关系错了吗?当然没错,就像不会再穿缩水的衣服一样,朋友也是一样,时间久了会发现彼此的不合适。每一段关系都会出现磨合期,磨合得来,也就稳定了,磨合不来,也就放弃了。
小孩子才会问你为什么不理我了,成年人只会默契地相互疏远。
可偏偏奇怪的是,当我们想铸造一段关系的时候,总能毫不吝啬的展现绅士的一面,比如我们会说:“你好,能认识一下吗?”或者“交个朋友吧”。只有在征求对方同意后,一段关系才算真正的开始。从无到有,需要仪式,从有到无,又怎能不了了之?如果仪式感是生活中的不可或缺,那我想告别比遇见更需要一份仪式。当你按下删除二字时,就意味着你不再想保留有对方的那段过去,也不想再让他参与你的未来。而被删的那个,则被无形陷入一场尴尬,或许他还此刻正想和你分享一首新歌,正计划这个周末约你去某家咖啡厅,正试图拍下他所在城市的夜景邀你共赏。可是当他兴冲冲的从一整排的通讯录中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你时,才发现,那满满一腔热血竟也能将自己烫伤。
《秒速五厘米》说过这么一段话:人一生会遇到约2920万人,两个人相爱的概率是0.000049。所以你不爱我,我不怪你。我不知道这样的数据是否科学,若这一生终有在这千百万人来来往往,那么最终成为过客的概率又有多大呢?如果明知道不会再有交集,为什么结束的时候不能像初见时那般宁静呢?三观不合也好,爱而不得也罢,只是觉得一个正式告别是对最初发送那条好友请求的最基本尊重。你好,我可以我认识你吗?你还,可以交个朋友吗?
你好。
by 花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