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美国人的精神导师,圣雄甘地、托尔斯泰、海明威、奥巴马等人的心灵启蒙教父——亨利·梭罗,在1845年7月的某一天,拿着一把斧子独自钻进了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瓦尔登湖畔的密林中。
此后的两年又两个月的时间里,梭罗一直居住在湖畔自己搭建的一座小木屋里。在这方狭小逼仄的空间里,他写出了闻名于世的经典名著——《瓦尔登湖》。这本传世佳作诞生至今,虽已过百余年,但依然畅销在世界各地,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
梭罗对美国人的影响,不亚于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影响。如果说鲁迅先生是近代中国文学教父,那么评价梭罗是美国人的精神文明奠基人也未尝不可。
梭罗式的幽默,梭罗式的叙述,梭罗式俏皮又不失深刻的语言,还有他那看似漫不经心的准确剖析,将千千万万的读者带到了他两年零两个月与世隔绝的湖畔生活中。
避开了世俗的眼光与人间的烟火气息,梭罗的心灵和肉体完全沉浸在了瓦尔登湖畔的密林中。他亲自动手,用斧头砍伐高高的松树,用自己的劳作成果换取铁钉,然后用松木和铁钉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木屋。这里,既是他的肉身休息之所,也是他心灵栖息之地。
在小木屋里,他每日进行深度思考、感悟人生。他看着人们整天被遗产、金钱、牛羊、房屋等物质所困扰,成为了物质的奴隶,整天活得提心吊胆忐忑不安。而他们的后辈,则谨小慎微地日复一日重复着祖辈们的生活,又将这种庸俗的生活方式代际传承。这是一种多么枯燥无味的生活!
在《瓦尔登湖》这本书中,梭罗提出,不一定非要一成不变地按照世俗的惯性来生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无需活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无形枷锁里。
如他所说,“在美国,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几种工具,一把刀、一把斧子、一只铁锹、一辆手推车就够了。对好学的人来说,一盏灯、文具、几本书,就算是必需品吧!”梭罗希望的生活就是如此简单。
在发掘自我心灵的修炼中,他追求极简的生活方式。不养耕牛、不拋头露面、不追名逐利,他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就绑定在了这个小木屋里。
与此同时,他还翻耕了两英亩田地,种植豆类、玉米、萝卜、土豆等农作物。
但他的生活却并未因此而单调乏味。写作,是他建立自己内心和芸芸众生之间对话的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文字,有着超乎寻常的力量。
归纳总结,即以下四点:
第一、时刻注意自己的感受,要活在当下。这一点,颇有几分“参惮”的意味。
第二,把自己的内心找回来,不要让心灵随着物质在外面放飞,从而一发而不可收拾。
第三、期待和信任大自然本身,把身体交付给大自然。
第四、通过写作,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认识自我并记录下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这片令人赏心悦目的山坡上,长满了松树,从那里我可以看得见瓦尔登湖。大部分的日子,我从铁路线上出来,金黄色的沙堆沿着铁路延伸开去,在蒙蒙雾气中熠熠发亮。铁轨在春天的夕阳里闪烁,我听见云雀、野百灵鸟和其他鸟儿们都已经来了,要和我们一起迎接春天!”
——看,多么美妙的语言!优雅而得体,毫无夸张和掩饰。
在夜里,他也常常会趁着夜色,坐在瓦尔登湖中心的小木船上,独自荡舟,独自吹笛。不难想像,宁静的月光倾泻在镜面般平坦的湖面,悠扬的笛声使得森林里愈发安静。这简直就是一种令普罗大众羡慕的生活。
他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你们看起来走得很快,实际却慢得要死!”这句金句,放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也并未过时。经典就是经典,是永远不会被大浪所轻易淘筛掉的。
正如木心先生说的那样,过去的时间慢,车、马、邮件都慢。现在的我们,由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过上了非常优渥的物质生活。我们每天紧张工作,频繁应酬,每个人都是一个螺丝钉,不断地为社会创造着效益。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喝着难以下咽的酒……物质丰富了,可我们的内心呢?真的就丰盈起来了吗?我们的心灵建设真的赶得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了吗?
我想,这既是当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深刻的心灵感怀与自我求索,也是在如今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中的“螺丝钉”都必须直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