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家长里短背后潜藏的智慧
周六上午爸妈一起出去逛街买衣服。刚到家老爸就开始诉苦:因为他没买老妈执意推荐的衣服,老妈一直在生气。吃过午饭,老妈又说:她的那件衣服有点大,自己一开始就不喜欢,是老爸强烈要求她买的,还是退了吧。本来高高兴兴出去逛个街,俩人反而都生了一肚子气。
相信这种现象在很多家庭里并不少见。家人尤其是夫妻之间,最容易发生“越界”现象,经常搞得大家都很扫兴。一方面,夫妻二人潜意识里把改变对方、影响对方作为一生孜孜不倦的事业,总觉得比对方高明,大事小事总喜欢替对方做决定,对方接受则风评浪静,若不接受则阴云密布。另一方面,因一直关注于改造对方,自我提升上投入的精力难免不足,内心缺乏真正的自信和淡定,该自己决定的事又犹豫不定,接受对方的建议吧多少会有点如鲠在喉那种不舒服不自在,不接受吧又担心伤害对方。久而久之,这就成为常态,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使本该成为心灵港湾的家演变成了硝烟不断的战场 。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自己内心空虚,不够自信淡定从容,不会尊重自己,也不会尊重对方。因而每个人必须学着关注自己的内心,慢慢成长。内心强大了,世界都是你的,还有什么可争的;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还有什么可计较的。
其实,生活中还有一种越界很普遍,后果很严重,那就是父母长辈对孩子的越界和侵犯。就拿最简单的买礼物来说吧。孩子每挑选一件礼物,由于潜意识里比较在乎金钱,父母会无意识地诱导孩子买个更便宜的,或者推荐一个父母认为更适合孩子的玩具,很多父母都会坚持到自己“胜利”。这样做的代价就是让孩子越来越不自信,慢慢丧失决策决断的能力。
我们夫妻有时候也会犯这种错误。周日下午带孩子们去新华书店买玩具。女儿挑了第一眼就认定了一个抓球机,我给女儿推荐了自以为适合女孩子的布娃娃,老公给孩子推荐了觉得她一直渴望拥有的背包式水枪。好在我俩及时察觉,就果断悬崖勒马,鼓励女儿自己选。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第一眼就看上的抓球机。
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自以为是的爱会变成伤害。结果往往是把孩子塑造成自己身上那种最不喜欢的特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我们需要学习,需要经常觉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尤其是面对孩子或者比你弱势的人。
祖辈对孩子的越界大部分体现为积极包办孩子的衣食住行问题。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们,总怕孩子磕着碰着,总是抢着给孩子洗内裤袜子等。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把孩子培养成“巨婴”,然后哀叹家门不幸。
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们也很有成就感,也是培养孩子安全感的重要途径。面对一些可能的安全隐患,大人们在采取措施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应该允许冒险鼓励冒险,不可过分忧虑紧张。否则这种情绪和气场会影响到孩子 ,导致他胆小懦弱一辈子。相信这是每个人都不希望看到的。
爱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把精力用于内在成长,而非外在扩张。
你若盛开,春天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