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的水平,也不敢做什么读感,就只把看过有些意思的地方加上肤浅的想法无序的记下来叻,希望自己哪天再回过头来,发现它带给了我些许思考。
上学的时候,记得教科书上讲唯心主义就提到王阳明的例子,他那“天下无心外之物”也被教做典型的唯心主义,是坚决要不得的,再到以前读过《秘密》,今天又读《知行合一》,所谓的唯心是有可取,也更有些意思。
先理解什么是“知行合一”,总出现异议的是这个“知”,它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意为每个人内心的良知所产生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是与生俱来的,即“人之初,性本善”,人们无需去外界寻找真知真理,遵循内心的良知,在行为中遵循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
人人都是圣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圣人不过既有智慧又有无懈可击道德的凡人,而你一生就具备着两种素质,所以你是个潜在的圣人。只要按良知的指引去思考做事(致良知),那就是圣人了。
如果世界上真有上帝,那上帝就在我们心中,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不要去做任何人和事物的奴隶,只俯首于自己的那颗良知的心,就可以了。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人们要蔑视权威、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
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最根本的就是不要做自己的心的奴隶。让你的心不要迷信权威,不要人云亦云,吠声吠影,更不要违背自己的良知,逆来顺受,甘心做“权威”的牺牲品。(遇到不公要勇于抗争)
去心中贼之私情
人在情感上的措置最傻的是愤怒。
通过违背良知而得到的名利权势,会时刻牵挂着你的心,你总会担心失去它们,恐惧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人必须在良知的指引下去争取应得的东西,才有可能拥有选择是否恐惧的自由。
去心中贼之私欲
什么是私欲?过了的基本欲望就是私欲。名利之欲+生存之欲
人生在世,最大的弊病就是好名。
闲私杂虑也是私欲
思虑是人固有的,但要看你胡思乱想的是什么,如果内容是色、利、名,那就是私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规
不拘泥常规,说起容易做起难,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行事的参照物,这些参照物有时是传统道德,有时是法律法规,我们不可能不遵守这些。人生在世,准备遵循任何外在规则和违反任何外在规则前,首先要问良知是否合适,因为常规不在外,就在你内心中。
我们该追求什么
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什么,人人都有自己的说法。有人说是功名利禄,有人说是安居乐业,有人说是用无限的知识充实自己。无论是哪种追求,都需要用心。专心做事才有可能实现追求。
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光明良知,其实是一劳永逸的事。只要良知光明,我们就拥有了智慧和道德,那么,还有什么追求是不能到手的呢?
如何对付恶
恶人未必都是十恶不赦的人,凡事我们良知不肯承认的都是恶人。
凡事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并且修正,就能让对方也改邪归正,符合自己良知的需求。
和恶人打交道只要记得一条:试图改变她的恶性,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遇到的恶性中,毁谤是最流行也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一种。我们对待毁谤的方法就是:注重自身修养,克制自己。一个被外物所控制的人,他的自我在哪里呢?不要被外来的毁谤所击倒,因为这不值得,也说明你太脆弱了。王阳明心学要人自信,自信自己,就不会受到外来毁谤的侵蚀。而做到自信,必须时刻光明自己的良知,让它拥有道德和智慧。
不要操心
王阳明相信人生是多变的,没有人可以预料下一步将发生什么。“操心”的事,是愚蠢的人干的。你只要顺其自然就好。
不要操心,并非指你真的什么事都不干。我们最应该在根上操心,那就是光明良知,而光明良知主要途径就是事上磨炼。
平时无事时有多么从容的风度都是扯淡。人真正的风度应该是遇到变故遭遇屈辱时,在这个时候,能不愤怒,能不惊慌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
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
所谓幸福就是长久的快乐。获取幸福的方法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如保持乐观的心态,要懂得知足,有追求幸福的决心并付诸实践。理论上,这些方法都不错,但真实践起来却很难,世上没有几人可以做到知足。
王阳明的方法是釜底抽薪的。人为什么常常感到不幸福?表面是因为我们身体总受到束缚,精神也不能自主,我们受到了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因为我们和外物产生了对立。我们所以和外物产生对立,是因为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于是,就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当我们对外物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就是给外物贴上了是非好恶的标签,一旦你给它们贴上标签,他们就有了生命,反过来干扰你。也就是说,我们被客观条件所限制,全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
财富、名利、地位自有它们的规律,你不要给它们加上标签,让它们来指挥你,你不必放它们在心上,只需要向前努力就是了。
有一样东西是无法平等的,这就是天赋。儒家将人分为三种:生知安行者,学知利行者,困之勉行者。如果不行称为后者怎么办?答案是:掂掂自己的分量。
人们往往特别重视外在的东西,比如名利。很多人都在拼命追名逐利,原因很简单:我们把名利看成了“善”,如此一来,我们就和它们产生了对立,而它们自然地会牵绊我们。功名利禄,本是外在的,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量来获得它们。王阳明指示人们:专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心灵的圣人。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格物致知
通过在事上正念头而实现良知。
心即理
首先是在心里认为某个知识是有必要去追寻,然后才去追寻。先用心,后探究。
心外无理
良知自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天下事就怕“用心”两字,永远把重心放在内心上,用功致良心。
万物一体
万物一体其实是万物即我心,我心即万物,我心之所以存在,就是以万物的存在为基础的。
心外无物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是,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要特意翻译一下:你的眼睛受心的控制,你未看那朵花时,你的心在花身上没有动,于是你的心和它一样,都处于沉寂状态;当你来看它时,你的心在它身上,你的心动了,而花也映入你的眼,所以它的颜色和你的心一样,都鲜艳、动了起来。
心外无事
你意识到的事和做的事都是心主使你做的,如果心不动,就没有任何事。
“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首先要求的就是我们在内心的良知上用功,良知光明了,它会指引你,做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这个世界里有属于你自己的天地万物,属于你自己的功名利禄,它是一个精神和物质并驾齐驱的光明世界。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我提倡心即理,时希望大家都要心理和一,言行合一,按本心的想法来做事,不要矫饰,凡事在心上下功夫,而不要到心外去寻求,这才是王道的真谛,亦是我立论的宗旨”王阳明言。
为什么说知行是合一的
知行合一的前提是,你的良知必须光明,必须可以发挥作用。合一,无先后主次之分。
古人为何单独提知行
知的真切笃实就是行,行的明察警觉就是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和一是一件事的开始和终结,绝不能有始无终,更不要虎头蛇尾。有目的性的思考本身就是行。
一念发动便是行了
只要一个恶念涌上心头,马上就把他克掉,绝不能让任何一点恶念留在心头。我们要时刻防范警惕我们的私欲。
良知就是判断力
良知可解决天下一切事。光复良知要从平时做起,而非临时修行。
如何光复良知
怀着“自然而然,不焦急”的心,耐心的去用功,别人嘲笑你、诽谤你、称誉你、侮辱你,你都不介意,共赴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你不要管,只是闷头在良知上用功,时间久了,你就能体会到快乐了。
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
只要良知判定是非善恶,你照着去做就是了。
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文中在讲述王阳明经历过程中,摘抄几句如下:
1、该放手就放手,不必计较付出多少。只有放弃,才有日后的得到。如果你在付出的人事上得不到快乐和人生价值的答案,他就是一个包袱,甚至是五行山,只有放弃它,才能轻松上路,继续你的前程。
2、面对灾难,宜坚贞守持。切勿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也不要让坚定之心有所动摇。要避免灾祸,就要守住内心的光明,尽管表面上可以屈服。有时候,人必须隐藏他的光芒,以便在当时的困难处境之下仍能让他意志占上风,内心深处必须意志坚定,并且要一点都不流露在外。如此,就能在困难中坚持。
3、孝敬父母的终极目的是让他们心上安宁,物质条件在其次。
4、不要迷信自己的经验。世间一切瞬息万变,拿从前的经验对待新出现的事物是胶柱鼓瑟。尤其是面对新的对手时,经验就是道教的丹药,会伸不直鬼不觉地置你于死地。
5、庸人一挫就馁,才胜便骄。
6、一个没有信仰支撑,纯靠利益结成的团队,一旦灵魂人物消失,它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势必倒塌。
7、人生在世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自己。靠山山倒,靠河河枯。
8、如果一件事太顺利,那么就要小心。
9、人面对事情时如果有侥幸心理,必定失败。即使有人能躲过,但大多数人一定躲不过。
10、戏子的演技再精湛也是假的,假的东西最怕夜长梦多。
11、世界上唯一能拿得起放得下的只有筷子。
12、有些人,你用言语劝告根本不起作用,必须让他亲身经历失败,他才会得到真知。
13、对付恶人,千万别引发他的恶性,要懂得斗争的技巧。恶人最怕的就是丧失利益,对付他们,只需要给他们摆清利害关系,他们就会知难而退。
14、愤怒能让自己阵脚大乱,良知不能发挥力量。
15、说服对方的成功率,在于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能力。
16、政治无非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种能力,政治没有是非,利害既是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