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班主任的这些年,发现学生们经常到教师跟前“告状”。对于爱告状的人,大家大多不咋待见,甚至嗤之以鼻。但仔细一想,也有情可原。
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告状”现象只是儿童心理异常的外部表现,是社会情感不成熟的体现。我们可以理解这些孩子们的表现。但如果成年人这样做则显得可笑了。
追根溯源,分析“告状”的原因
1.喜爱听老师和长辈的表扬,希望受到老师、同学关注。爱“告状”的孩子通常是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动机是积极的。一些班干部对于教师的要求,常常是不折不扣地执行。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和独立应变能力较差,他们为了树立权威,只好把告状老师作为惟一靠山。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教师的代言人,对犯错误学生乱加指责,把“我去告诉教师”挂在嘴边,这样极容易引起犯错误学生的反感。还有的孩子内心深处认为老师偏爱别的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他,去告诉老师别人的不足,来衬托自己的成就,确立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
2.“以牙还牙”,通过“告状”来反击的报复心理。这类学生“告状”把目光盯着与自己有过结的同学,等待他们犯错误。在报告老师的过程中,他们甚至会无中生有,添油加醋。教师对他人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满足。
有些学生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因为同学向老师反映自己一些错误,误解为跟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自己。这种学生为求心理平衡而产生“告状行为”。
3.妒忌他人引发的“告状”行为
某些学生产生不悦、自惭、怨恨、恼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一旦发现经常受表扬的同学或和自己竞争的胜利者有了一些小错误,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报告老师。
4.没本事,处理问题能力有限的一种表现
爱“告状”的孩子可能是个胆小的孩子,他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找一个人替他解决,要找一个能帮他说话的人来保护自己。
学生“告状”的本意,可能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或者是说他需要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对待这种学生,大家既痛恨,又要正确加以引导,否则养成这样一种习惯长大后会让人生厌,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