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们凭空想象一下创作不需要刻意为之。
当人们尝试去创作,最重要的部分应该开始于全神贯注的观察与凝视。创造力并不来自于对知识的掌握,而是不知从何处捡来的概念所发展出来的。不过是一场小小的游戏而已。
不论哪个领域,对存在这个最本质的问题不抱任何疑问的人,是无法创作出来的。
这是一个自问自答的过程,解答的乐趣藏在人生、工作等各种各样的过程中,藏在意气相投、互勉互励、相互伤害,这样或那样的过程中间。而结果本身并不重要。注意,有些人是"局外人"。他们常常无视所有这些重要过程,对他们来说,聚会才重要。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剧场,这些人就是观众。降生到这世上的他们可曾经历过身无分文的窘境,可曾体验过血肉之躯的冲撞?他们阅读,看电影,体验着各种虚拟人生,他们大抒己见,好像没什么是他们不懂的。他们不去质疑问题的根本,他们已被世界所驯化,习惯把持住内心的平和,他们的意识其实和动物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而"局内人"不一样,他们生活在不平等之中,内心可容不得半点平和。如果他们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公,那么他们内心一直都会保持战争状态。
有一种倾向,有些曾经的"局内人"会把"局外人"误以为是"文化人",随即开始接触他们。而有这样一些年轻创作者,他们的创作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名誉,轻易地为他人所吹捧。过来人会说,"你们被宠坏了,这样对你们不好"。他们已经不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扮演一个富有同情心的老者,带领他们脱离困境,假装对他们怀有深深的同情和体念。也许他们现在认为你是一个混蛋。但有朝一日,他们会明白老者说话的意义时,作为过来人可能心满意足了。
不过这些不重要,他们不理解也没关系,总要去经历的。
音乐家们也许会说"音乐是感性的"。然而,为了赢得广泛的认可,他花费了不少时间,也许是几十年,来磨练自己的技艺。对于大多数没有技能的我们来说,磨练基本功必不可少。默默地学习,吸收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时间,也是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一段时期。
我喜欢的一个音乐人陈南西曾说过,"有一天我可能取得普世的成功,或迎来传统的失败。届时在我身上道理和情意横飞,无人在意我的真心时,至少我还记得曾经独自走过的那些路上的灯火阑珊"。
然后,终有一日,当声名显赫的前辈缔造的价值,会突然间变得充满矛盾而不复权威。
感受到这种矛盾前,痛苦挣扎时必然。挣扎着奠定基础,勤勤恳恳,循序渐进。这样长此以往,自然而然地,一种自我判断和战术就会养成。当然还需要周而复始、孜孜不倦地研习经典。这时便可推翻自古以来的成就,这个过程和战争并没有什么不同,正如为了赢取战争的胜利,须知己知彼,全面了解敌情一样,一个学习者就要一个彻底的、全面的研习过程。记住,一定是要系统全面,而不是一知半解,请戒掉碎片化的学习。
没有这个过程,则没有胜算。
没有这个过程,则永远找不见属于自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