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西莫夫被称赞“仅此一篇,即足称大师”的短篇科幻小说《最后的问题》中,在涉及宇宙的问题时,可以回答任何问题的“模”总是变得死寂静谧,打了八个大字:“资料不足,无可奉告。”
无论是在他的时代,还是当下,人们从未停止过探究宇宙奥秘的脚步。但现代科技已经徐徐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我们已经不用靠想象来探求头顶美丽的星空。
人们常提起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刨根究底,这离不开宇宙和生命的本质。屈原在《天问》中发出的呐喊“遂古之初,谁传道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等也都是对宇宙的探讨。
繁星璀璨的宇宙中有数不清的星系,每个星系中又有亿级别的恒星,恒星是宇宙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存在,它是元素的源头和能量的来源。但显然,太阳不是从始至终都在我们头顶闪耀,一切都在瞬息万移,宇宙在运动,恒星也在演化。本篇文章所要探讨的问题就是恒星的演化。
在《最后的问题》的结尾,文明经过兆亿年的发展,所有能量都变得无从利用,最后的人类意识进入超级计算机“模”,耗尽一切的宇宙重归寂静,熵增达到尽头。就在这一刻,“模”终于想清楚了熵增是否可逆的问题,振聋发聩地喊出:“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而光,不就正是恒星吗?
恒星的演化是指一颗恒星从诞生,成长成熟到衰老死亡的过程,是十分缓慢的过程。恒星依据质量,一生的范围从质量最大的恒星有几百万年,到质量最小的恒星比宇宙年龄还要长的数兆亿年。
正因为恒星的变化非常缓慢,甚至数个世纪之久也检测不出任何变化,所以单独观察一颗恒星无法研究恒星如何演化。而且,目前认知的宇宙年龄只有137亿岁,比低质量恒星会停止核反应的时间还短。因此,天文物理学家借助其他替代方法,例如观察许多在不同生命阶段的恒星,并且使用电脑模拟来推断恒星结构。
当天文学家们为我们进一步揭开宇宙中衰亡恒星——红巨星的真实面目时,我们可以清晰的预见数十亿年后地球末日来临时的情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最终将面临高温炽热的无情吞噬。因为经过天文学家测算,恒星在衰亡时将向外不断膨胀,到那时候曾给予地球温暖阳光的太阳最终也会把地球彻底烤干。这也是我们为何不断要探索外太空的其中一个原因,我们要寻觅另一个人类家园。
《流浪地球》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状况,太阳濒临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中描绘的场景,但形式确实严峻。事实就是,如果我们不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可能压根不会等到太阳膨胀的那一刻,地球就已经无法容下我们了。
所以,要想让人类子孙绵延千秋万代,见证更为浩渺的宇宙空间,就要在当下注重可持续发展,让生态建设与科技发展齐头并进。这样一来,恒星的演化就不会仅仅存在于我们的模拟中,人类的后代将会见证恒星的兴衰,并探索出不会被吞噬的人类家园。